
近一段時間以來,國內物價上漲壓力有增強趨勢,全球大宗商品漲價趨勢未見消退,研究機構和投資者對中國經濟前景的預期出現分化跡象,有的認為CPI上漲趨勢可控,有的則認為難以控制。
20日,中國社科院發布了中國經濟《2011年春季報告》,預測全年GDP增長速度為9.6%左右,比上年回落0.7個百分點;通脹壓力則有可能繼續增強,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以抑制通貨膨脹,全年CPI有可能超過4%的預期目標。也是在昨日,中國石化總公司表示,為了保障國內成品油供應,無限期暫停產品出口。而國家發改委也再次表示,要全力穩定國內物價。
那么,多重困難之下的中國經濟如何求解、能否找到最佳的解決路徑呢?多位受訪專家認為,二季度走勢至為關鍵。此時,對中國經濟進行一次全面的“體檢”,顯得尤為必要。
“保守的GDP預期”:
比黃金還寶貴
在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二五規劃中,我國經濟增長速度定為在7%。這不僅比剛剛過去的“十一五”預期目標降低了0.5個百分點,更大大低于“十一五”實際年均增長速度11%,相差了4個百分點。2006年至2010年,我國GDP增長分別為11.6%、11.9%、9.0%、9.1%、10.3%。在此前的“九五”、“十五”期間,我國經濟增長分別達8.6%、9.8%。顯然,“十二五”的年均經濟增長率預期目標定位在7%、開局之年2011年經濟增長率預期目標定位在8%,屬于保守和“偏低”的水平。
決策層對此表示,“十二五”的主題和主線就是要貫徹科學發展和轉變發展方式,是要把工作的重點放在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上來,要把發展和所得到的成果用在民生上來。“我們絕不能再以犧牲環境的代價來換取高速增長、盲目鋪攤子,那樣就會造成產能過剩,環境資源壓力加大,經濟發展不可持續。”
根據各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相關數據統計發現,29個省市在制定2011年GDP增速目標時,明顯比往年有所調低,平均回調了2.6%。其中,天津、湖南、湖北回調幅度居前三,回調幅度分別達5.2%、4.8%、4.5%。專家認為,各省放緩GDP增速符合實際規劃,體現了各省開始淡化GDP增長速度,將重點真正落實到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上來。
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有關專家指出,主動調低經濟增長速度,是黨中央國務院統籌國內外形勢做出的重大決策,是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經濟發展內涵的必然舉措,相對于以往過于粗放的發展方式,可以說,7%這個保守的預期比黃金還寶貴。
“三駕馬車”:
想說愛你不容易
在“十一五”的收官之年2010年,我國經濟呈現增長趨穩、就業增加、結構改善等積極特征。2011年,盡管經濟發展中的不確定因素仍然較多,但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
國家統計局15日發布的初步測算數據顯示,一季度我國國內生產總值為9631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9.7%,環比增長2.1%。“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開局良好。”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盛來運說。
開局良好的中國經濟,面對已經確定來臨的全球性通脹及地緣政治等突發事件帶來的諸多不確定性因素,能否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
中國社科院20日發布的預測顯示,2011年,考慮到應對通貨膨脹的政策效應,預計經濟增速將有所回落,但宏觀經濟運行總體上仍將保持增長較快、通脹可控的態勢。預計2011年我國GDP增長速度為9.6%左右,增速比上年回落0.7個百分點。
由此可見,今年的經濟增速有所回落,既是一種主動的行為,也是宏觀調控要達成的目標之一。
根據社科院的預測,2011年三次產業增加值將分別增長4.3%、10.8%和9.2%,其中第一產業增長速度與上年持平,第二、第三產業增長速度分別比上年降低1.4和0.3個百分點。三次產業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3.8%、56.0%和39.6%,其中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的貢獻率分別比上年增加0.1和0.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的貢獻率比上年降低2.4個百分點。
此外,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預計2011年投資將保持平穩增長,消費、凈出口增長速度將比上年出現不同程度的回落。
預測說,2011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將保持平穩增長,增長速度將保持在較高水平,達到341280億元,名義增長22.7%,實際增長17.6%;在通貨膨脹壓力加大、上年基數較高等因素影響下,預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速度將適度回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達到183070億元,名義增長16.6%,增速比上年降低1.7個百分點;考慮到國內通貨膨脹和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壓力、國際經濟復蘇不確定性等因素影響,外貿增長速度將有明顯回落,進口和出口增長率分別為24.4%和20.6%,增速比上年分別下降14.3和10.7個百分點,全年外貿順差為1670億美元,比2010年進一步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正如社科院所指出的,通貨膨脹正在成為影響中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應對通貨膨脹的政策效應,使得經濟增速將有所回落;通貨膨脹壓力加大,也對消費帶來擠出效應。
給CPI去火:
中西醫并用
當前,國內CPI即處于這種虛火過熱的狀況,而且成因復雜。從中醫角度講,平衡陰陽是主要手段,但要循序漸進。這也就是十二五期間要推行的調整結構、適當放慢速度。從西醫角度看,就要給一點消炎藥,從消除引發通貨膨脹的貨幣因素入手;如有必要,也可以作一點手術。專家認為,一系列貨幣政策和對物價的干預措施,就類似西醫的做法。
國家統計局15日公布的經濟數據顯示,3月份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5.4%,再創新高。這說明了當前物價上漲較快、通脹預期較強的態勢。不過,雖然3月份CPI同比5.4%的漲幅創下31個月來新高,但環比0.2%的降幅也是8個月來的首降。
盛來運對此表示,3月份CPI同比上漲5.4個百分點中,3.2個百分點來自翹尾因素,而新漲價因素只有2.2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比上月有所回落。
5.4%的CPI漲幅,是否已成中國經濟不可承受之重?全球通脹如虎勢頭正盛,中國強有力的宏觀調控,能否馴服CPI?
社科院對此提出了警示,并提供了解決的思路。社科院預測說,2011年我國通脹壓力有可能繼續增強,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以抑制通貨膨脹,全年CPI有可能超過4%的預期目標。
數據顯示,自2010年5月以后,我國的物價總水平在一路走高,全年達到3.3%;PPI也逐季走高,上升的壓力越來越大。2011年1月,CPI達到4.9%,2月雖然與1月持平,但是造成通脹壓力增加的諸多因素并沒有減少,有些因素的作用還在加強。究竟是哪些因素推高物價、強化通脹預期?
社科院經濟學部主任陳佳貴認為,流動性過剩、經濟增長速度偏快、農業基礎不穩固對于物價走高起到了直接作用。他強調說,“特別是經濟增長速度過快是主要原因。”此外,工資成本上升,能源、原材料價格的上升,土地價格的上漲等推動產品成本和服務價格的上升;國際上一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快也是推動CPI走高的主要因素。
為此,他認為,除增加農產品供給、適當收緊流動性外,一定要控制好經濟增長速度,正確處理好穩定經濟增長速度與抑制通脹的關系。顯然,對于虛火過熱的CPI,這才是釜底抽薪的舉措。
他解釋說,經濟增長速度過快,需求旺盛,必然促使價格上升,形成通脹壓力,甚至出現嚴重通貨膨脹。如果把經濟增長速度控制在一定范圍內,需求較平穩,成本就會得到控制。現階段我國的潛在增長速度在9%左右,只要保持在8%――10%區間之內,通貨膨脹率控制在4%之內一般是可能做到的,也是可以接受的。
社科院發布《中國經濟經濟形勢分析與預測――2011年春季報告》對此特別指出,2011年是我國實施“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要順利實現2011年的各項經濟目標,保持經濟的良好發展勢頭,必須處理好穩定經濟增長速度、抑制通貨膨脹與調整經濟結構的關系。當前,要把抑制通貨膨脹作為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眼下,宏觀經濟運行總體上仍將保持增長較快、通脹可控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