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對過去三次歐洲銀行業壓力測試結果的質疑一直未斷。2009年9月的測試只公布整體結果,沒有具體銀行的數據。2010年7月的測試雖然公布了主要銀行的測試結果,但指標不具體,測試成績“不錯”的愛爾蘭聯合銀行不到半年就被國有化。2011年7月,90家歐洲銀行接受了壓力測試,僅有8家未能過關,德夏銀行順利通過了這次體檢。
韋龍說,歐洲銀行業的監管其實存在巨大缺陷。雖然歐元區各國實現了貨幣一體化,但銀行監管卻各自為政,歐洲銀行管理局無從了解各成員國銀行的真實狀況。一些國家,如法國,即使保住AAA主權債務評級,也不會公開國內銀行的全部問題,即使發現問題,也不會及時采取可能被市場解讀為“銀行業已陷入危機”的措施去援助銀行。
問題短期難以解決
專家認為,短期來看,上月歐元區峰會通過的基于壓力測試結果的資本重組計劃將無法取得預期效果。根據該計劃,核心資本充足率不足的銀行首先要在私人市場融資,如果融資困難,所屬國政府向其注資,如果政府無法注資,再向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求助。韋龍說,現實情況是,債務危機下的歐元區銀行已經很難在私人市場融資,而由于最需要救助的銀行大都身處最需要救助的國家,因此由所屬國注資也不現實。
韋龍說:“對于使用同一種貨幣的銀行,必須由同一個機構在歐元區層面進行救助。”然而,這種救助方式短期內無法實現,因為歐盟各成員國在如何擴大EFSF火力的諸多細節上未達成一致,同時歐盟和歐元區也沒有權力推出并實施這種救助。
歐洲政策中心首席經濟學家法比安?祖利格認為,歐洲銀行業危機可以追溯到主權債務危機之前,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很多歐洲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風險管理等問題就暴露無遺,然而很多歐洲銀行和監管者“諱疾忌醫”。2009年,美國對本國銀行業進行資本重組,要求大型銀行增加額外資本,以作為高于預期的資本損失準備,而歐洲銀行并沒有采取類似行動。
此外,祖利格認為,歐洲銀行業一直過度依賴批發貸款。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美國、英國的銀行在金融危機后大幅降低了對批發貸款的依賴,而歐洲銀行雖有改進,但批發貸款的比重仍高達50%,比美國高出20多個百分點。債務危機時,銀行間由于互不信任而不愿進行資金拆借,就出現了德夏銀行的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