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
點評
歐債風險較高
投實體更雙贏
江涌表示,法國、意大利等七個歐洲國家的信用評級,以及EFSF長期信用評級先后被下調,連歐洲國家自己都不愿意買歐債,其風險可見一斑。在他看來,投資歐洲的實體經濟更利于雙贏。
楊沐認為,一千億歐元從數額上來說中國完全有能力承擔,但選擇什么樣的援助方式,中國必須慎重考慮。他贊同購買歐債存在風險,需要對歐債收益有充分的認識。
“增加向IMF注資的方式,更加注重資本金和收益的安全性,同時還可以提升中國在IMF的話語權,但這會遭到來自歐美等國的一些阻力;歐洲主權債務國家信用評級下降,歐洲金融穩定基金(EFSF)的信用評級也被下調,因此購買歐洲債券,風險也很大。”楊沐說。
在江涌看來,更好的援歐辦法是投資歐洲實體經濟或半實體經濟,如電力、航運、碼頭等。“現在意大利、葡萄牙等國紛紛考慮出售國有資產融資,這對中國企業是個好的機會,比如中國國家電網收購葡萄牙電力股份就是很好的做法。”
相對于購買歐債,楊沐也更看好由中國企業出面,出于市場考慮到歐洲去投資,以積極的姿態參與歐債的解決,爭取雙贏。
楊沐表示:“我認為,最好的方式是在企業層面,通過中國企業擴大對歐洲企業的投資來提供幫助,這樣更有助實現雙贏。”
點睛語
中國不能憑空買(歐債),要談判、要有擔保,比如通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或者德國出面擔保。歐洲國家和EFSF的信用評級都被下調,歐洲國家自己也不愿意買,歐債的風險可見一斑。
――中國現代國關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 江涌
最好的方式是從企業層面援助歐洲,通過中國企業擴大對歐洲投資的方式,以積極姿態參與歐債的解決,這樣更有助實現雙贏。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資深研究員 楊沐
中企跨國門
時間點和判斷力重要
新年伊始,中國企業海外并購的消息接踵而至: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山東重工獲得法拉蒂集團75%控股權、國家電網收購葡萄牙電力逾兩成股份……統計顯示,2011年,中國企業海外并購量達207宗,創歷史新高,同比增長10%。有業內人士稱,中國企業面臨積極推進海外并購的重大契機。
楊沐贊同該觀點:“中國是制造業大國,隨著經濟發展、人民幣匯率上升,中國經濟需要與海外經濟接軌,從而實現經濟轉型產業升級。中國企業應抓住機會,因為無論對于歐企還是中企,都完全可能實現雙贏。”
楊沐表示,中國企業邁出國門,歐美國家部分人出現擔心和疑慮的情緒,這很正常。但是,并購畢竟是市場行為,“歐洲企業肯定是有了意向和需求,才會考慮接受并購,否則,我們想買也不能買。因此,這個時候,中國企業面臨的阻力變得比較小。”
江涌提醒,雖然目前歐洲經濟形勢確實給中國企業邁出國門提供很多的機會,但中國企業必須審慎,其中判斷力和時間點很重要。“就像買股票一樣,要有充分的風險意識,而且注意不要一擁而上,逐步買進更妥當。”
經驗還不足
慎防海外并購陷阱
中企海外并購的歷程并非一帆風順,其中不乏夭折或流產的案例,如中鋁注資力拓的計劃最終以“分手”告終、上汽集團收購韓國雙龍股權引發雙龍員工的罷工潮等。
專家認為,海外并購風險與機遇并存,其中不乏陷阱,中企國際化程度相對較低、對國外相關法律和市場了解不深,以及具有國際視野的人才缺失等短板,是海外并購過程中造成并購失敗的一些重要原因。
江涌表示,中國企業海外并購成功的比例并不多。“‘買的不如賣的精’,次品賣高價的可能性是有的。”他提醒,發達國家企業畢竟經驗老到,中國企業在談判過程中必須審慎評估,作出正確的判斷。
在楊沐看來,經驗不足是不少中企的短板。“以印度為例,印度企業有長期參與國際市場運作的經驗,很多高管有在歐美留學和工作的背景。”
楊沐向記者表示:“并購本身是學習的過程,可以去嘗試,但嘗試過程要小心,要多了解別國的法律法規和市場規則,從一些失敗案例中吸取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