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每日電訊報》1月24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混凝土外交 漫步于喀土穆主要街道,很容易感到中國的存在:中國工人修建的令蘇丹首都舊貌換新顏的大樓無處不在,大量中國人開的商鋪、旅行社、中醫診所。當地人不厭其煩地介紹說,中石油正改變這個國家的經濟版圖。其巨額投資不僅大幅提振當地經濟,還令國家金庫變得充盈。
如今美歐仍未擺脫2008年金融危機的亂局,而中國在全球的聲望和地位出現180度大逆轉。其在全球的投資、原材料供給合同和資產收購足以證明,中國征服世界已變為現實。2005年至2012年7月,中企在全球投資4600億美元。中國在哈薩克斯坦和緬甸等國鋪設數千公里的戰略油氣管道,在安哥拉等遭受戰亂的國家建造房屋,在阿根廷和委內瑞拉修鐵路約3/4的中國(對外)投資被用于發展中國家,效果在非洲最為顯著當然也在這里找到助推中國經濟的原材料。
從喀土穆駕車北上,中企修建或援建的嶄新公路、友誼大橋和高壓輸電塔不時映入眼簾。在重兵把守的麥洛維大壩入口處還有中文歡迎牌蘇丹在建的所有大壩中,中國出資并由中企承建的麥洛維大壩最重要也最具爭議,但蘇丹官員表示該壩為當地所有人帶來新機遇。“中國人速度快且要價低,最重要的是提供貸款。我們怎能說不?”蘇丹環保專家如是說。對蘇丹10座已運行或在建的大壩,中國都在建設或融資中起著決定性作用。這已成為中國的金融殺手锏:其“最大銀行家”地位,不僅鞏固了它推行國際外交和全球影響力的基礎,還為“中國公司”提供了擊潰競爭對手的“彈藥”。
來自山東的商人范輝方(音)說:“若我們不來這里,蘇丹民眾將沒有未來。”他的朋友說:“如今西方嫉妒中國,因為看到我們正從中受益。”范說:“就在美國人向這里扔炸彈時,我們在修路、蓋房子我們為蘇丹民眾帶來的是幸福。”(作者胡安卡丹內爾等,王會聰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