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考了三次的馬云,當時的軟肋不是英語,而是數學。18歲的馬云在1982年參加人生第一次高考,豪氣沖天的他在報考志愿表上填了北京大學,而他當年的數學成績是1分。馬云說,自己本來不愿復讀,但因為路遙的一本小說改變了想法。
馬云:我1982年考數學、外語系公考,數學考了一分,第二年我都準備工作了。但是第二年我看了一部路遙寫的《人生》的小說,然后我就開始再次準備考試。認真準備的我考了19分,我知道我考不上,只要認真考,我才能到高速班去念書,那時候高速班特別難念。第三年的時候我教別人外語,同學教我數學,教我數學的同學他爸是數學特級教師,他哥哥是數學博士,他數學很好。高考之前的一個禮拜老師這么對我說的,你要是考得上的話,我的名字倒過來寫,我考了89分,結果數學成為我最好的,教我數學的那個人考了62分。
第二次高考,數學19分,第三次高考,數學89分,馬云最終打開了杭州師范的大門。幸運的是,當年杭州師范英語系剛升到本科,學生沒招夠,于是校方決定讓幾個英語成績好的專科生直升本科,馬云因此成為了本科生,不過他曾調侃,自己沒有張朝陽、丁磊他們聰明。
馬云:其實小時候我讀書還可以,中等偏上也不算太糟糕。當然你說像張朝陽、丁磊、王志東都是頂尖的高手、更聰明,所以我跟他們比,真的不聰明,算數算不過,說也說不過人家。當然我創業有另外一個理想,如果我馬云能夠創業成功,我相信中國80%的年輕人創業能成功,因為我跟任何人一樣在街上跟小男孩打架,姿色也不高,讀書也不好,考大學考了三年。
和馬云、俞敏洪相比,張朝陽的高考歷程比較順利。張朝陽上中學時正好恢復高考,他屬于同齡人里比較早有念書意識的一批人,能堅持長期的艱苦學習,成績一直非常好,經過5年苦讀,從西安的一所廠礦子弟中學轉到了西安中學,并在1981年順利地考上了清華大學物理系。
張朝陽曾回憶,高考的時候沒住校,每天早上七八點和一大幫同學騎著自行車,浩浩蕩蕩去自習室溫習功課,那時候父母給的壓力并不大,只是自己喜歡學習,特別是喜歡學物理。不過,在清華的5年歲月是很艱苦、壓力很大的一段時間。張朝陽曾透露,面對當時的激烈競爭,他幾年來通過長跑和冬泳來緩解壓力。1986年,張朝陽考取了李政道獎學金,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深造。
張朝陽:我喜歡長跑,喜歡圓明園跑步還有游冬泳,游了三年冬游。當時自認為是喜歡,現在回過頭來看就是自虐。因為我們在我們班那個小氣候里面考試是唯一重要的,你學習好、聰明是唯一重要的。那是特別奇怪的一段時間。
和這幾個人相比,互聯網大佬李彥宏當年的高考似乎是最不折騰的。生于山西陽泉的李彥宏小時候一度迷上戲曲,有劇院老師決定錄取他,但李彥宏還是選擇了高考。19歲時,李彥宏考取山西陽泉市的高考狀元,進入北京大學信息管理系。李彥宏說,自己平時的考試成績都一般,但在中考、高考這種關鍵的時刻反而發揮的更好。
我們不能說,考不上一所好大學就沒有未來,高考是一個很好地跳板,但也不再是通向成功唯一的途徑。實現夢想,除了天分,至少努力和堅持是必不可少的。用馬云的話來說,每天要非常努力,活好今天。
馬云:做人的道理我不敢講的太多,但是我自己這么看,我覺得今天很殘酷,明天更殘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絕大部分的人都是在明天晚上之前死掉,見不到后天的太陽,所以我們這些人如果你希望成功的話,你每天要非常的努力活好今天你才能渡過明天,過了明天你才能見到后天的太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