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歐盟委員會宣布了對華光伏產品征收臨時反傾銷稅的決定。歐盟恣意對華光伏產品課征反傾銷稅不僅會損害中國這個重要的貿易伙伴,同時也是對維系世界經濟的多邊自由貿易體制的顛覆。一旦正式對華光伏產品征稅,必將成為中歐經貿關系的危險轉折點,今后發生貿易摩擦的頻率會更高、范圍會更廣、案值會更大。
歐盟對華光伏產品課征反傾銷稅只是表面現象,背后更深層次的原因是中國威脅論在作祟。中國經濟在國際上如此發展壯大,歐盟唯恐中國的崛起對其構成威脅,不愿看到中國產品在其市場上占優勢地位。
對華光伏產品征稅問題,更大程度上是中歐間的經濟利益博弈。中歐新能源貿易處于相對均衡態勢,中國在核電領域為技術輸入國,而在太陽能領域為產品輸出國,風電設備制造領域除了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在中國具有部分產能外,中歐制造業基本都是本土的。
從這個角度看,中歐在新能源領域其實是相互牽制的競爭伙伴關系,該領域的競爭是中歐在后危機時代爭奪國際市場和國際話語權的具體體現,這是一種經濟利益的大博弈。歐盟想要在新能源產業獨占鰲頭,不允許中國與之平分秋色,必然要尋找借口扼制中國的快速發展。
此次歐盟恣意對華光伏產品課征反傾銷稅實際上是中歐在新能源產業激烈競爭的必然結果。在倡導“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國際大背景下,中歐都不遺余力地發展本土新能源產業。尤其是在雙方都背負減排義務的前提下,升級各國產業、調整經濟結構便成為各自亟須解決的問題,而大力推動新能源產業無疑是最好的發展選擇。
在中歐爭奪國際新能源產業市場的同時,歐盟內業界深感中國新能源產業迅速崛起給其帶來了巨大競爭壓力。為了在后危機時代依然保持世界技術領先地位,便于向全球推銷其新能源技術和相關產品,不斷攫取超額利潤,一旦觸及新能源戰略的敏感神經,歐盟不惜采取一切非常規手段,以達到其扼制競爭對手的目的。所以,歐盟挑起新能源領域內的貿易爭端是在堅持其一貫的雙重標準做法。
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貿易摩擦的第一目標國和最大受害國。如果此次歐盟對華光伏產品課征臨時性反傾銷稅最終演變為課征永久性關稅,勢必會影響到今后中國新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因此,中國在接下來的兩個月內由商務部等相關部門牽頭,務必要令歐盟相關成員意識到中方申訴理由的正確性。在積極申訴的同時,國內相關企業也需行動起來,收集生產經營過程中有利于中方的證據材料作為抗辯依據,以增強中方勝訴的可能性,爭取利用大量有利證據將本案在兩個月內磋商終結。
在中國正積極尋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減少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的道路上,中國新能源產業的發展卻遭遇歐盟掣肘。歐盟對華光伏產品課征反傾銷稅可能會帶來聯動效應,引起美國等新能源產業大國的仿效。若真如此,中國將面臨一次前所未有的重大貿易摩擦。
因此,在此關鍵時刻中國政府和新能源產業界應該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由相關協會牽頭,到歐盟各國進行公關游說,拜訪歐盟相關協會、商會和參眾議員,讓歐盟政府充分意識到“合則兩利,斗則兩敗”的道理。中國企業也可按照歐盟的方法行事,通過政治游說的方式向政府施壓,以阻止少數歐盟極端人士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得太遠。
目前,中國光伏產品已占據了歐盟光伏市場一半以上的份額。應對貿易摩擦的有效手段,就是到歐盟當地設廠。鑒于歐盟設立新能源企業應遵循的法律、法規非常復雜,相關企業可以到歐盟國家并購當地現成的企業。
(作者系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世界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