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聞網訊 6月21日,省衛生廳按照省食品藥品安全委員會的統一部署,組織開展了“媒體開放日”主題宣傳活動,邀請省人大代表和省垣主要媒體記者走進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零距離”看食品咋檢測,了解我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工作開展情況,并現場觀摩食品實驗室檢驗全過程,見證“舌尖上的安全”。
在當天的座談會上,省衛生廳食品安全協調處馬國威處長介紹,糧食制品特別是油炸食品中鋁超標。監測結果顯示,麻花、油餅、油條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鋁超標,應該引起高度重視。同時,食源性致病菌污染不容忽視。全省監測的即食食品中,米粉、涼皮、釀皮、米線、盒飯蠟樣芽胞桿菌檢出率高達8.8%;熟肉制品、蛋制品等9類食品中,均檢出金黃色葡萄球菌;需要低溫冷藏的熟肉制品、即食非發酵性豆制品、涼拌菜、鮮榨果蔬汁、米粉、涼皮、釀皮、米線、盒飯和冷凍的速凍熟制米面制品中,均檢出單核細胞增生李斯特氏菌。這幾種致病菌在涼拌菜中檢出率最高,容易引起食物中毒。在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開放日,記者走進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理化科和公共衛生科,詳細了解我省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情況。
在理化實驗室內,各種先進儀器在工作人員的操作下,正在分析著食品和水中的各項指標。理化科科長張輝告訴記者,每年,僅他們就要監測近四千份樣品。原來,每年,國家和省上會安排一些檢測項目,省疾控中心會將分到的監測項目再做方案,下發到21個監測點,由監測點的工作人員先在轄區了解超市和農貿市場等場所的分布情況,再從各市場和超市采樣,這樣,就能避免集中采樣。對于沒有檢測能力的監測點,會把樣品逐級上送。而對于檢測有異樣的樣品,就會送到省疾控中心來,由更高水平的人員和儀器來檢測。
公共衛生科科長郭學斌以我們常吃的蔬菜為例,告訴記者,檢測的農藥殘留項目,包括有機農藥等,就達60種,而整個檢測需要半個月的時間。“一旦發現有超標現象,我們就會及時向有關部門通報,他們再按各自的監管范圍加以調整或監管。”另外,公共場所的空氣質量,他們也能通過碳粉等收集,加以檢測。(作者:王復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