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家大力推動下,循環經濟正在各地積極試點并推廣。但是,部分城市精心打造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并沒有創造顯著的效益,反而陷入債務泥潭。很多循環經濟項目發展不下去,在這種情況下,如何冷靜反思推動循環經濟發展?
國際金融服務集團主席何世紅日前在中國甘肅循環經濟國際博覽會上表示,“關于循環經濟有兩個問題需要搞清楚,一個是循環經濟如何進行循環;另一個是循環經濟如何進行經濟化的操作。”
循環經濟“三個層面”
何世紅認為,循環經濟簡單來說,循環就是資源的再開發、再利用,甚至不浪費。他說,“這種循環,至少要從三個層面同時進行。”企業內部的循環,只能算是小規模循環;一定區域之內的所有企業聯合起來搞循環,這是中規模的循環;整個社會層面都進行循環,這才是大規模的循環。同時,不僅工業要循環,農業也要循環,服務業、金融業等各種領域都要進行循環。這樣各部分才能真正組合在一起,而形成一個貨真價實的、統一的循環經濟。如果缺少了任何一個要素,循環經濟都不可能真正地實現并且可持續發展下去。
何世紅提出了三點具體的要素。一是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依靠科技進步和制度創新,提高資源的利用水平和單位要素的產出率,主要體現在節能、節水、節材、節地和資源的綜合利用等方面,這是通過一系列的“高”與“低”、“新”與“舊”的替代、替換來實現的。其二,是資源的循環利用,通過構筑資源循環利用產業鏈,建立起生產和生活中可再生利用資源的循環利用通道,達到資源的有效利用,減少向自然資源的索取,在與自然和諧循環中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其三,是廢棄物的無害化排放,通過對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減少生產和生活活動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總結成九個字,就是“好好用”“一直用”和“清干凈”。
在政策方面,黨的十六屆四中、五中全會決議,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調整經濟結構和布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重大舉措。
中央指出,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任務,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和基本方式。今后一個時期,要圍繞提高資源產出率,健全激勵約束機制,積極構建循環型產業體系,推動再生資源利用產業化,推行綠色消費,加快形成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在國家的大力推動下,循環經濟開始在各地試點并推廣。無論是東部城市還是西部城市,在制定發展戰略時,都把循環經濟當做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
如何實現“經濟化操作”?
目前,部分城市精心打造的循環經濟產業園,并沒有創造顯著的效益,反而陷入債務泥潭。個別地區,循環經濟變成了一種掩體,甚至為污染重、資源消耗多的企業打掩護。只要把這樣的企業打包進循環經濟園區,就能以循環經濟的名義阻擋政府的監管,絲毫不顧其實際效果。
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是應該給過熱的頭腦降降溫?冷靜反思如何真正推動循環經濟發展?何世紅認為,其實從循環經濟這個名詞本身,我們可以得到一些結論和啟示,一是循環,二是經濟。很多循環經濟的項目實行不下去的原因,不是因為技術不夠好,也不是因為國家政策不到位,而是在運行過程中發現沒有實現經濟效益。那么循環經濟最終的落實者還是企業,但企業通過循環經濟沒辦法盈利甚至造成了虧損,那這樣的循環經濟是沒有辦法得到企業的擁護的,等到一段時間之后國家收回了相應的補助政策,更是會給企業造成額外的負擔。
就好比說搞農村金融,一大部分要靠國家的政策補貼和福利,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不僅僅把農村金融的發展停留在政策性金融的層面,而是必須要把農村金融發展成商業化的金融。這樣才能讓農村金融可持續的運營下去,而不是完全依存于國家的農業政策。
循環經濟也是這個道理,在實施、推進循環經濟的過程中,發展經濟仍是主導性的,經濟的合理性是物質、能量以及廢棄物循環利用的邊界條件,沒有經濟效益的循環是難以為繼的。那么如何讓循環經濟實現可持續的商業化道路、實現經濟化的操作呢?何世紅認為,“其重點在于商業模式的選擇和實施。”循環經濟首先是經濟,是建立在物質、能量以及排放、廢棄物循環流動基礎上;是有時空概念的經濟,是有成本概念的經濟。經濟效益始終是循環經濟的目標,只不過我們放棄了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選擇了更加科學更加環保導向的經濟增長方式。
何世紅指出,推進循環經濟必須充分重視環境效益、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協同,不能把最根本的經濟利益放一邊。“那樣的循環經濟最終只會變成一場作秀,損失的仍是企業和政府。”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