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日前,圍繞里海石油天然氣輸送管道建設問題,兩場“能源峰會”同時落幕,并各有成果:俄羅斯總統普京成功出訪哈薩克斯坦和土庫曼斯坦,俄、哈、土及烏茲別克斯坦四國就共建中亞規模最大的天然氣輸送設施達成一致;波蘭、烏克蘭、立陶宛、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五國首腦和哈薩克斯坦總統代表在波蘭舉行的非正式能源峰會,則宣布成立能源問題國際工作組。兩場“能源峰會”的“巧合”,背后實際上是圍繞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版圖的直接對抗。
一方面,俄羅斯力圖繼續掌控中亞能源的流向。中亞―里海地區是極具潛力的能源基地,石油儲量高達328億噸,天然氣為18萬億立方米。由于歷史原因,該地區油氣出口要“租用”俄羅斯的管道,俄羅斯在中亞能源外運方面長期居于壟斷地位。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等國獨立后,能源產量和出口量迅速增加,原有的管道滿足不了需要。中亞各國開始與其他國家合作,建設新的油氣管道,這無疑影響到俄羅斯的“收益”。普京此次訪問的“成功”并非無償,先是同意在利用核能發電方面幫助哈薩克斯坦,然后又表示在里海劃分問題上支持土庫曼斯坦。哈薩克斯坦鈾儲量豐富,一直希望引進俄羅斯的核電技術以解決本國電力不足的問題。土庫曼斯坦的石油開采主要依靠里海的海上油田,因與阿塞拜疆、伊朗在里海存在爭議,無法大規模開采里海石油,希望俄羅斯出面“主持公道”。眼下,在經濟有了起色之后,俄羅斯準備利用經濟和政治投入,保住在中亞能源領域的特殊權利。
另一方面,歐美等西方國家力主擴建“運輸走廊”,擺脫俄羅斯的控制。在海灣地區局勢不穩的情況下,歐盟希望增加從中亞的能源進口,但又不希望受制于俄羅斯,因而主張建設新的管線,幫助中亞成為俄羅斯的“競爭者”。在歐美的力促下,2005年5月,一條繞開俄羅斯通往西方的巴庫―第比利斯―杰伊漢管道建成,打破了俄羅斯的壟斷格局。歐盟和美國還倡議鋪設穿過里海海底的跨里海管道。在俄羅斯不斷強化能源“武器”以與西方抗爭的背景下,一些傳統的能源進口國和過境國成了“受害者”,其中包括烏克蘭、格魯吉亞等獨聯體國家。這些國家擔心淪為俄羅斯的能源“附庸國”,轉而尋求西方的支持。此次參與能源峰會的歐亞五國幾乎都奉行反俄立場,峰會的目的就是幫助歐美把中亞國家拉到俄羅斯的對立面。
從目前的態勢看,俄羅斯在與西方的競爭中取得了主動權。這是因為歐盟需要俄羅斯的能源,不可能與之徹底反目;而美國還陷在伊拉克的泥沼之中,無法在中亞作更大的投入。更主要的是,中亞國家的經濟發展已經進入一個新階段,開始把油氣以外的領域作為投資重點,俄羅斯積極調整戰略,成為受歡迎的外部力量。但是,中亞國家能源輸出多元化的政策并未改變,俄羅斯要完全掌控中亞的能源輸出,顯然不符合中亞國家的長期利益。因此,多數中亞國家對俄羅斯采取了一種非常實用的態度,一方面答應俄羅斯的要求,另一方面繼續和西方合作,而且準備建設向東通往太平洋、向南通往印度洋的多條管道。可以預見,俄羅斯與中亞國家在能源領域的合作未來不會一帆風順。西方掌握了里海地區多數油田的開發權,資金比俄羅斯要雄厚得多,雙方在中亞能源領域的明爭暗斗還將繼續下去。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孫壯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