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亞洲的和平與繁榮--透視東盟在中國外交戰略中的地位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10月30日,東盟10國領導人齊聚南寧,紀念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15周年。此間專家認為,聯系緊密的地緣紐帶、15年來各方不懈努力發展伙伴關系、彼此在國際事務中的密切配合,讓東盟這個幾乎涵蓋所有東南亞國家的區域組織與中國關系日益密切,在中國外交戰略中的地位不斷上升。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東南亞及大洋洲研究室主任翟崑指出,15年來,中國快速發展,東盟壯大,中國與東盟關系呈遞進式發展,成為亞洲整體振興過程中的三個顯著特征。
從地緣角度來看,中國周邊的鄰近國家約30個,其中東盟10國占據了南面鄰國的絕大多數。山水相連的地理紐帶,源遠流長的歷史交往,使東盟與中國有著無法割斷的聯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需要一個和平、穩定的國際環境,更需要一個睦鄰友好、共同發展的周邊環境。
自從與東盟1991年正式建立磋商對話關系后,發展與東盟的關系成為中國周邊外交政策的既定目標和重要組成部分。15年來,中國東盟關系經歷了“磋商伙伴-全面對話伙伴-戰略伙伴”的三個階段。雙方都為進一步推進友好關系的發展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翟崑指出,近年來,胡錦濤主席、溫家寶總理等中國高層領導人與東盟國家領導人保持著密切頻繁的接觸,對于推進中國東盟關系發揮了直接的推動作用,也說明雙方對彼此的重視不斷加強。
“戰略伙伴關系是中國與其他國家地區關系的最高形式。中國首先選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說明中國充分認識到東盟在外交戰略中的重要意義,顯示出中國東盟外交正穩步成熟。” 翟崑說。
以良好政治關系為基礎,中國積極擴大與東盟的合作。雙方簽署了全面經濟合作框架協議,決定于2010年建成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雙方還確定了農業、信息產業、人力資源開發、相互投資、湄公河流域開發、交通、能源、文化、旅游和公共衛生十大重點合作領域,在執法、青年交流和非傳統安全等方面也開展了廣泛合作。雙方還成立了中國-東盟合作基金和中國-東盟衛生合作基金,用于支持中國-東盟各領域的合作項目。
戰略伙伴關系的建立不僅增強了中國和東盟間的政治互信,也帶來了經貿領域的互惠合作。緊密合作結出的碩果給本地區人民帶來實實在在的利益。2005年,中國和東盟雙邊貿易額達1300多億美元,今年1至6月,雙邊貿易額達727億美元,同比增長21.7%,東盟與中國已互為第四大貿易伙伴。截至去年底,東盟國家在華投資近400億美元,投資領域從加工、裝配和生產性的小型項目擴大到建筑、飯店、電氣、礦業和運輸等行業。雙方人員往來達到650多萬人次。
中國與東盟在國際事務方面的密切合作同樣可圈可點。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期間,中國與東盟各國在危機中共同努力,增強了國際社會的信心。在反恐、禁毒、防治禽流感、預防災害等非傳統安全領域的合作正逐步深化。
“經過15年的發展,中國和東盟之間已形成了一種牢固、全面和互利的關系。” 翟崑說。今后15年,中國在多層次交往中實現共贏的關鍵在于尋求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的協調。
“東南亞近年來合作良好的發展勢頭和中國東盟戰略伙伴關系的不斷發展,使東南亞不再是大國利益角逐的競技場,而應該成為和諧相處的美好花園。” 翟崑說。
(來源:新華網? 作者:常璐 王英誠 張周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