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上臺開始,普京就把軍隊的振興作為自己的重要使命。
俄羅斯軍隊如今正以一種新的姿態展示它的實力。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本月,俄海軍總司令弗拉基米爾·馬索林宣布,俄羅斯可能重新啟用位于敘利亞塔爾圖斯的一個海軍基地。空軍司令亞歷山大·澤林上將也說,俄羅斯最近進行了新的陸基和海基洲際導彈試射,預計這些裝備將很快取代該國陳舊的蘇聯時期的核威懾力量。而就在上周,俄羅斯轟炸機“恢復了遠程巡邏的傳統,深入到大洋上空,與美國航母碰面并向美國飛行員揮手致意”。這是自冷戰結束以來的第一次。
盡管俄羅斯在蘇聯解體后繼承了約80%的軍力,但連續多年的經濟衰退使俄軍雄風不再。2000年8月12日,“庫爾斯克”號核潛艇事件引發了全球對俄羅斯軍事大國地位的質疑。但普京上任后,俄羅斯進行了一系列軍事改革。今年早些時候,普京簽署了一項歷時7年、耗資2000億美元的重整軍備計劃。根據此計劃,俄羅斯將對自己的武器庫進行更新改造,購買新一代導彈、飛機和航空母艦。
軍隊沒有前途,國家也沒有前途
俄羅斯普京在2005年接見俄羅斯官兵時說過:俄羅斯必須建設一支現代化的軍隊,有前途的軍隊,“如果軍隊沒有前途,國家也就沒有前途”。在2006年國情咨文中,普京沉痛地指出:“1996-2000年間沒有投入一艘船艦,而共有40種軍事技術被批準。軍隊在地圖上行軍,但只是在地圖上,軍艦停在岸邊,飛行隊停在機場。”
因此從上臺開始,普京就把軍隊的振興作為自己的重要使命。上任的第一年里,他經常深入基層部隊,掌握了大量的一手材料,決意將軍事改革和軍隊建設作為俄羅斯復興與發展戰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他表示,“俄羅斯將繼續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并且繼續進行軍事改革”。
俄羅斯新一輪軍事改革的重點是:裁軍;調整軍種結構,優化指揮體制;推行軍隊的職業化改革;加強常備部隊建設。
2000年以后,俄羅斯軍隊把提高應付地區性武裝沖突和局部戰爭的常規作戰能力、側重準備打贏一場高強度局部戰爭,作為一段時期內軍隊建設的“重中之重”。
2000年版的《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構想》和《俄羅斯聯邦軍事學說》明確了俄軍武器裝備的發展方向。
在繼續以“減少數量、提高質量”為指導方針的前提下,將進一步優化部隊現行裝備的武器系統,最大程度地實行統一化和標準化,提高單兵武器裝備的先進程度。重點研制和發展高效能的武器系統和電子戰、偵察、指揮和通信系統、快速機動工具和運輸基礎設施以及后勤保障器材等。導彈等重點武器的研制將向精確化、數字化、智能化、隱身化和通用化方向發展,把電子、計算機、光電子、探測、精確制導、動力與推進、航天與仿真等新材料和先進制造技術工藝等基礎領域作為科研發展的重點。自2000年開始,一批新型的具有當今世界領先水平的常規武器裝備開始陸續進入俄軍。
從2004年1月起,俄羅斯實施新的《征兵法》,允許俄軍在2007年前從獨聯體其他國家招募“合同制士兵”,并將本國士兵的服役期限由兩年減為一年。對來自獨聯體的“合同兵”,除了薪水豐厚之外,在3年服役期內表現出色,還可獲得俄羅斯國籍;如果再次簽署合同,有優先進入俄羅斯高等院校學習的機會,還可以在俄羅斯國家機關工作,并可獲得住房基金等。在2012年之前,俄羅斯軍隊將徹底向職業化轉變。按照軍事改革的構想,未來軍隊的總人數將從現在的150萬人減到70萬人左右,建立一支戰斗力、機動力、適應力強,而且精干高效的軍事力量。國家財政政策也將向軍事改革和軍事建設傾斜,以保證軍隊擁有現代化的武器裝備,并吸引優秀人才到軍隊服役。
2006年,俄羅斯裁軍10萬縮減300個將軍職位,至2008年全軍裁至100萬;改革兵役制度,70%軍人實行合同兵制;加大軍備投資,軍建開支達國防預算50%;提高軍人待遇穩定軍心,包括提升軍人津貼,解決軍人住房問題。
1999年以來,俄羅斯經濟復蘇,特別是國際原油市場價格的大幅度上漲,使作為石油出口大國的俄羅斯財政收入迅速增加。2003年以來俄羅斯每年軍費增長都在20%以上。俄羅斯政府決定抓住機遇,恢復俄羅斯軍事大國地位。
2006年,普京宣布,俄羅斯應該用現代化的技術來發展自己的國防工業體系, 以適應世界軍事水平的潮流。俄政府決定加大政府國防采購力度,更新國防工業發展設備,優先發展具有戰略意義的國防工業,諸如造船、航空、電子通信等。國防部長伊萬諾夫指出,2001年以來,俄軍工企業的工作任務年增長達到了40%,每年新增就業崗位7.5萬個。“該是我們恢復聯邦武裝力量實力的時候了。”
2006年,共有近250件最新式武器進入俄軍服役,包括改進型蘇-27殲擊機、蘇-24前線轟炸機和蘇-25強擊機,俄陸軍裝備改進型T-72和T-80主戰坦克以及新型T-90坦克。2007年俄羅斯的國防預算為8000億盧布,其中國防采購預算為3070億盧布,而2001年這一項僅為500億盧布。
保持核威懾力量
海陸空“三位一體”的核威懾力量是俄羅斯與美國保持戰略平衡的關鍵性因素,在常規軍事能力已經落后于美國的情況下,俄羅斯近年加大了核武器進攻、突防等技術的改進力度,以抗衡美國的現實軍事壓力。
2003年7月31日,普京在俄羅斯第一顆原子彈的誕生地——薩羅夫市會見核研究科學家,強調核武器過去是、現在仍然是保證俄安全的基礎,俄應繼續保持核大國地位。2006年5月,普京在發表年度國情咨文時說,保持核威懾以及“戰略力量平衡”是俄羅斯核政策的中心任務。
普京還在多個場合重申,為捍衛本國國家利益,俄羅斯將保留“先發制人”使用武力的權利。《俄羅斯聯邦國家安全構想》和《俄羅斯聯邦軍事學說》將“保留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權利”作為條文頒布,正式提出了“核遏制”戰略,實施“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原則。
據美國《原子科學家公報》的報告披露,俄軍裝備的“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是俄羅斯現役戰略導彈中最先進的一種。據稱,該導彈是美國“NMD”的最大克星,并可突破未來25-30年內任何導彈防御系統。2007年初,俄羅斯約擁有5670顆核彈頭處于戰斗值勤狀態,包括3340顆戰略核彈頭以及大約2330顆非戰略性核彈頭。此外,還有大約9300顆核彈頭被儲存或者等待銷毀。兩項相加,俄羅斯核武庫大約擁有1.5萬顆核彈頭。
挑戰美國核霸權
隨著俄羅斯綜合國力的增強,俄羅斯在事關國家安全的重大問題上,日益表現出強硬立場。2007年以來,美國加緊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的進程,俄羅斯認為此舉嚴重影響俄美之間的戰略均勢,明確表示決不會坐視不管。
東歐劇變以后,波蘭、匈牙利等原華約成員國加入北約。美國并不滿足于東歐國家加入北約,還要進一步在東歐國家設立導彈防御基地。2002年美國開始與波蘭就反導系統進行秘密接觸。2007年1月,美國向波蘭提出就建立導彈防御基地問題恢復談判,計劃在波蘭建10個導彈發射裝置,在捷克建立雷達基地。
盡管美國官員稱這一計劃目的是攔截可能來自伊朗等國的彈道導彈,但俄羅斯方面卻認為這一計劃目標針對的是俄羅斯。普京在一次新聞發布會上指出:“我們的專家不認為在東歐部署反導彈系統是針對恐怖分子或針對伊朗。難道你們能用彈道導彈打擊恐怖分子嗎?”
普京強調,如果俄方不采取措施,美國此舉將威脅到俄羅斯整個歐洲部分的領土安全。在俄美反導磋商難有積極進展的情況下,俄羅斯不僅繼續強化反對美導彈防御系統東擴的立場,而且已開始加緊實施軍事領域的應對措施。
2007年5月,俄羅斯第一副總理謝伊萬諾夫宣稱:“‘伊斯坎德’戰術巡航導彈的基本型已經被添加到了俄羅斯的武器庫中。現在,首支裝備‘伊斯坎德’戰術巡航導彈的導彈師也已經被部署到了北高加索軍區。”
這種導彈系統能夠接收偵察衛星和無人駕駛飛機傳送的戰場信息,可以隨時快速地對目標發起精確攻擊。能夠有效摧毀敵方的防空和反導彈防御系統、機場和其他多種類型的目標。打擊范圍在50公里至280公里之間,每個發射裝置可同時安裝兩枚導彈,兩枚導彈的發射間隔為1分鐘。每枚導彈可攜帶重量為480公斤的彈頭。
與此同時,俄羅斯軍方對外界宣布,俄羅斯戰略火箭軍航天兵5月29日還首次試射了一枚新型“RS-24”型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這枚新型“RS-24”型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從位于俄羅斯北部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地區發射升空,隨后成功擊中位于遠東堪察加半島東端庫拉試驗場的一個目標。此次俄羅斯首次試射的“RS-24”型導彈可搭載多枚不同彈頭,射程約為6000公里,具備突破美國導彈防御系統的能力。
在普京7月初訪美與布什會談前夕,俄海軍司令部發布了“布拉瓦”試射成功的消息。據稱“布拉瓦”可攜帶10個分導核彈頭,射程達8000公里,能夠百分之百地穿透敵人的反導系統。將用于裝備941型“鯊魚”級核潛艇和正在建造中的955型“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能夠攜帶12枚戰略導彈的“北風之神”與穿透性強的“布拉瓦”,將成為俄戰略安全、維持對美戰略平衡的堅盾和利劍。
與此同時,俄羅斯強烈指責美國和其他北約國家未能批準1990年《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普京宣稱:“我們已經簽署和批準了該條約,并正在全面履行。我們已經將俄羅斯歐洲領土上部署的所有重型武器撤到烏拉爾山脈以后,已經削減軍隊30萬。而我們的伙伴呢?他們正在東歐部署新型武器,在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增加軍事基地,在波蘭部署導彈防御系統,在捷克共和國部署雷達。我們怎么辦呢?我們不能對此熟視無睹。”如果北約國家不批準《歐洲常規武裝力量條約》的修改協議,俄羅斯將退出這一條約。
對于俄羅斯強硬的立場,美國至今沒有明確的回應。而波蘭政府已表示了他們的擔憂。據波通社報道,波蘭副外長、波美反導系統會談波方首席談判代表瓦什奇科夫斯基在接受媒體專訪時表示,波蘭擔心在本國境內建立美國導彈防御基地會遭到俄羅斯的報復。令人擔憂的是,一旦決定在波部署反導系統,俄羅斯會在靠近波蘭邊境的地區,如加里寧格勒或白俄羅斯加強軍事力量并部署武器。他希望美國表明美在多大程度上重視來自俄羅斯的威脅,并確定美國將如何幫助波蘭應對俄方的報復。
(來源:新浪網--新民周刊? 作者:紀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