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王慧敏在巴楚縣采訪時,與阿布力孜老人親切交談。人民日報記者 戴 嵐攝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如果說新聞現場是記者的戰場,那么,占全國國土面積六分之一的新疆,從南疆到北疆遙遙數千公里,“戰斗”在這里的記者耗費的體力和心力之大可想而知。
人民日報駐新疆記者站站長王慧敏,在多年駐站生涯中,轉戰天山南北、戈壁哨所,用汗水耕耘出一篇篇新聞佳作,不僅在同行中贏得贊譽,還被當地群眾視作貼心人,親切喚他為“記者巴郎子”。
到新聞現場去
2003年春節剛過,距離烏魯木齊1500多公里的南疆巴楚縣等地發生6.8級地震,災害損失慘重,268人死亡,直接經濟損失達12億元。
王慧敏當天從烏魯木齊趕往災區,白天坐毛驢車采訪,晚上住在簡易帳篷里寫作。當時廢墟上余震不斷,有時候一晚上出現幾十次,水、電、通訊全部中斷。在這樣艱苦的工作條件下,王慧敏在災區住了1個多月,向外界發出報道60多篇,其中《天災無情人有情,一方有難八方援》的報道,溫暖了無數災民和讀者的心。
2004年除夕,新疆五家渠市八一水庫發生潰壩,當時,王慧敏正在北京家中與家人團聚,那是他與在國外工作的妻子離別5年后首次重逢。但是,王慧敏還是在大年初一這天親自趕往事發現場。
“僅有一些書面文字材料,任你有妙筆生花,恐怕也很難打動讀者”,多年來,王慧敏堅持深入基層,采訪扎實。2003年,他登上海拔3000多米的帕米爾高原,與邊防戰士同吃、同住、同巡邏,最終寫就7000多字長篇通訊《熱血鑄雄關》,獲得社會各界廣泛好評。
離百姓近些再近些
4年前,幾位走投無路的討薪民工找到了王慧敏,領頭的任文華說,他帶領13名民工給一家裝飾公司干活,完工后只得到800元,其余的被對方打了一張欠條,不得已他把公司經理告上法庭。法院判決公司向任文華支付勞動報酬及交通費5000余元,可對方一直躲著不見。王慧敏決定替這些民工討回公道。
在12天時間里,他與民工一同奔波近2000公里,發表追蹤報道9篇,通過輿論監督,促使民工任文華等人領到了欠薪。期間,忍受嚴寒中的奔波之苦不說,還有人打匿名電話威脅。最終,他的系列報道《討薪記》不僅促使事件發生地區展開清欠民工工資大檢查,還被全國30多家報刊和網站轉載,引起了全社會對農民工欠薪問題的關注。
新疆地處偏遠,經濟發展相對落后,如何解決廣大農牧民增收難題一直都是王慧敏關注的重點。如今,作為一位長期從事農村經濟報道的記者,他在全國新聞界中已擁有較大影響力,他采寫的《碩士村支書》、《討薪記》等新聞作品被收進大學教材。
做人民的記者
“現在不少年輕人分配進大報,采訪見的是省長市長、住的是高檔賓館,有的搞不清自己是誰了,實際上記者是種職業,記者是個普通人”,普通的記者靠什么做出不尋常的成績?王慧敏說,用實事求是的態度去做人作文,用拳拳之心去愛民。
年過七旬的維吾爾族農民阿布力孜10年前收養了一名患重病的漢族棄嬰,如今孩子在阿布力孜的悉心關愛下茁壯成長。讀完王慧敏采寫的通訊《阿布力孜家的“月亮泉”》,一位讀者說,“洋洋數千字的文章,一波三折,令人欲罷不能,善良、堅忍的阿布力孜老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很少有人知道,為了這篇文章,王慧敏跟蹤采訪3個多月,為了幫老人治好孩子的病,他幫著尋醫問藥;孩子治病耽誤了學習,他幫著補課;老人家里的新房子,也是他張羅著建起來,“多好的記者巴郎子呀”,阿布力孜老人對他充滿感激。
過去幾年中,長期致力于“反映民生,關注民事,謀求民利”的王慧敏,切實履行了一名“人民記者”的職責。他先后被評為全國先進工作者、國務院民族團結模范個人、中直機關優秀共產黨員等稱號。最近,作為一名黨的十七大代表,他又和其他代表一道,共同為祖國和西部建設建言獻策。(新華網烏魯木齊11月4日電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