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此次冰雪災害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地區,時間持續10多天。相對于我國北方地區來說,此次無論從降雪量,還是持續時間來說都算不上什么。可這些冰雪在南方造成的災害卻是50年一遇的。一些專家認為,形成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南北氣候差異,此外,還與南方相對薄弱的“防寒機制”有關。(1月27日《楚天都市報》)
通過近日媒體的報道不難發現,正是我們本可以把握的“防寒機制”出了問題,才會導致現在面對突然而至的冰雪災害措手不及。“防寒機制”之所以出現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防范意識上不夠重視;二是具體措施存在缺陷。
不少南方地區的政府部門,在觀念上認為防寒是北方地區需要考慮的事情,再加上最近幾年“暖冬”之說開始流行,似乎冬天真得不會冷了一樣。在這樣一種指導意識下,在制定當地生產計劃、安排當地群眾生活的時候,自然就很少會考慮“防寒”問題。而今年的冬天,卻一反常態露出了它寒冬的本來面目。這對從防范意識上就準備不足的政府部門來說,更遑論采取具體的防寒措施了。因此,我們可以看到,面對持續十多天的冰雪天氣,各地政府部門采取的都是臨時的“應急措施”,而不是常規措施。
意識本來就不夠,在一些具體的措施上更是問題多多。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本次武漢市遭遇50年不遇的冰雪低溫天氣,市區多處供水管道凍裂,造成大面積停水事故。事后檢查得知,很多供水管道本身的抗凍能力就不夠,一些供水設施采用的材料甚至存在以次充好、粗制濫造等問題。這在天氣正常的時候,勉強可以應付,而一旦天氣發生變化,就會“掉鏈子”。這不能不給我們相關的政府部門敲響了警鐘。再比如貴州省因為凝凍天氣,造成供電設施倒塌,電纜斷裂的問題,也是供電部門當初在建設的時候對惡劣天氣估計不足,導致這些設施、電纜在承重、抗凍設計上存在缺陷。
冰雪天氣還在繼續,高速公路封閉,鐵路旅客滯留,群眾生活受到影響等壞消息還在不斷地傳來。不管事后如何補救,影響和損失已經造成,但政府相關部門起碼可以借此反思“防寒機制”上的不足,為以后或許更加惡劣、極端的天氣做好準備,以免再次出現像今年這樣手忙腳亂的情況。
(作者:苑廣闊 來源: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