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今年清明節首次成為全民放假日,上海市民政局預測,節日期間,上海市祭掃人次將達700萬。在短時間、小空間內出現高密度人群,無疑是對市民文明涵養的一次檢驗。要營造“文明祭掃、平安清明”的良好氛圍,離不開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閔行區居民孫曉靜———
與傳統陋習說再見
清明前,家里開了一個小型家庭會議,決定從今年清明起,在先人墓前不再焚燒紙錢,改送鮮花,這樣既環保,同時也真切表達思念之情。
前幾年掃墓時,免不了要順應以往的慣例,事先準備好紙錢與香燭,拿到墓前祭拜。在焚燒桶里點燃之后,就要經受一陣煙熏火燎,很是難受。我曾經看到,有些市民為了爭搶焚燒桶,彼此之間產生口角,把一場本該是寄托哀思的祭掃活動變成了你爭我奪的“攻防戰”;還有一些市民,為了貪圖方便,就直接在地上燃燒起紙錢,還趁著墓園內的工作人員不注意,燃放鞭炮,整個儀式結束了,也不清理現場,徑直走人,燃燒過后的紙灰飛得到處都是,一旁的其他市民抱怨連連,但也無可奈何。
我覺得,傳承傳統,并不意味著要接納全部,而是應該選擇性地吸收。對于一些已經不適應現代需求甚至會帶來隱患的陋習,我們應該堅決地與之說再見;緬懷先人,方式多種多樣,又何必墨守成規呢!
金山區居民金鋒———
讓孩子感知傳統、明白事理
為了保留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的清明節,我國從今年起將它定為法定假日,這樣不僅多了一天掃墓踏青的自由日,更重要的意義在于讓更多人認識和繼承傳統文化。在此之前,有些家庭比較忌諱帶孩子去墓園祭掃,很多孩子也覺得祭掃只是大人的事。其實踏青祭掃并非單純游玩,掃墓也不是搞迷信活動,我們應該創造機會,讓孩子們知道掃墓是為了紀念逝去的親人或先輩,告訴他們曾經的故事,讓他們了解故人,永記故人。特別是去那些紀念革命英烈的陵園,更是教給他們歷史,并激發愛國主義精神。
在實地祭掃時,難免會遇到一些不文明以及帶有迷信色彩的行為,這恰好可以成為家長現身說法的契機。譬如說,一些孩子在掃墓時感覺無聊,隨意打鬧嬉戲,這時家長應該及時加以制止,告訴他們祭掃時維持莊嚴肅穆的氣氛,是對逝者的尊重;此外,在墓地中看到有人放鞭炮、燒紙人紙錢等,家長就應該及時加以否定,以身作則地引導文明祭掃,以鮮花代替香燭紙錢,用追憶寄托哀思。
上海福壽園執行總經理伊華———
遵守規則,給大家方便
據估算,今年清明期間來福壽園掃墓的客戶將達20—30萬人次,預計客流量比往年增加30%。在冬至、清明期間,陵園經常會出現垃圾滿地、爭奪焚燒桶等不文明現象。
針對這一情況,各大墓園都拿出應急預案。在福壽園,平均每5米就設有兩個比較大的垃圾桶,分為可回收和不可回收,同時安排60名清潔工對墓園進行全天清掃;焚燒桶領取點也從6個增加到了12個;此外,還免費提供黃絲帶,方便市民寄托思念……推出這一系列祭掃措施,是為了引導前來祭掃的市民,養成文明祭掃的習慣。
盡管有應急預案,但光有措施,沒有行動,也是無法達到預期目標的。我們希望大家掃墓時能夠遵守一定的“祭掃規則”,給別人方便。
這次為了確保交通暢通,我們推出了一些錯時祭掃的舉措,這時就需要大家多一份理解,聽從園內指揮,不要為了爭搶車位,既影響自己,也妨礙他人;為了減少香燭紙錢焚燒給環境帶來的不良影響,我們推出了放飛氣球、插心愿卡等一些新型祭掃方式,很多客戶嘗試后,都覺得既新穎又寄托了哀思,但還是有一些市民依然鐘情于“傳統”的祭掃方式,甚至在草坪上點香焚紙。作為園內工作人員,只能做善意的提醒,關鍵還是需要市民的自覺。如果大家都能在祭掃時多為別人考慮一下,使整個祭掃過程有序進行,也就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首個清明節演變成“擁堵災難”。
(來源: 解放日報 2008-0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