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首次作為國家法定假日的清明節如何過?記者分頭采訪,發現不少市民選擇回歸傳統,準備過一個豐富多彩的“小長假”。
穿漢服:水邊嬉游采蘭
還在讀大三的趙譯,今年將過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清明節。她的另一個身份是漢未央網站漢樂版版主,周日她將穿上漢服參加漢未央網站組織的“上巳”清明活動。
據漢未央網站站長介紹,“上巳”活動分三部分:修禊儀式、曲水流觴和寒食。而趙譯是“上巳”活動樂舞組的負責人,這些天來她一直在為修禊儀式的伴奏訓練奔忙。
趙譯告訴記者,修禊是一種象征性的沐浴儀式。人們走出村社城市,到水邊踏青、嬉游、采蘭,以驅不祥,稱為修禊。趙譯介紹,去年中秋節,漢未央也舉行過類似活動,這次他們將儀式搬到了室外?!澳翘欤覀儠弦繇懺O備,還會自帶琴簫現場演奏配舞……”
曲水流觴也是趙譯期待的活動環節?!扒饔x,杯所停處,當飲酒作詩。我們會選擇細長、曲折的小溪,大家沿河而坐,從上游放入酒杯,酒杯所到之處,參與者要作詩或表演節目。”趙譯說,她正在準備詩歌。“這些詩都是原創,體例、格式、長短均不限,現代詩亦無妨,主要是表達此時此境的情感。活動之后,我們會把這些詩匯編成集。”
有什么食品為過節助興呢?記者在漢未央網站寒食菜品登記帖上看到,寒食食品包括寒食粥、寒食面、寒食漿等;寒食供品有蛇盤兔、棗餅、細稞等;飲料有春酒、新茶、清泉甘水等數十種。趙譯說,報名參加“上巳”活動的人員會帶上屬于自己風格的寒食。“那天我會帶上青團,和大家一起分享”。(王海燕)
做青團:分享艾草清香
今年清明節,除了慣例的祭掃外,家住靜安區的市民沈靜雯還準備自己動手做青團,與家人一起過這個傳統民俗節日。
昨天,記者來到沈靜雯家中時,她已忙活開了。為確保青團“原汁原味”,這些天她查了不少資料,還向家里老人討教制作“訣竅”。做青團,首先少不了艾草。沈靜雯一邊洗艾草,一邊告訴記者:“這艾草是爸爸從郊區田埂邊采來的?!毕赐臧?,沈靜雯動作利索地切成小段,放入榨汁機,然后將榨好的艾草汁,連同半勺色拉油倒進盛著糯米粉的不銹鋼盆中,不停揉搓,不一會兒一塊綠油油的面團“誕生”了。然后,她把面團搓成長條,揪成小面團,像做元宵一樣裹入豆沙,整齊排列在鋪有棕葉的蒸屜里。約摸十五分鐘,青團便蒸好了。一揭屜蓋,整個客廳都彌漫起艾草獨有的清香。蒸好的青團呈暗綠色,大家七手八腳取來嘗鮮,自制的青團果然特別香糯可口。
“之所以想到自制青團,是緣于兒時生活在鄉下外婆家的美好回憶。”沈靜雯告訴記者,過去,每到清明節前,外婆都會早早地磨好糯米粉,炒好豆沙,清明節當天從田埂摘來嫩艾草搗出汁來做青團。青團一出蒸屜,隔壁好幾家小孩都會循香而來,“外婆就會把熱乎乎的青團用棕葉包好,每個小朋友都能分到一個”。
沈靜雯的媽媽說,隨著生活節奏不斷加快,一些傳統節日的傳統韻味漸漸淡去。年輕人對傳統節日的認識也逐漸淡漠,最多會在節日前買些節令食品。一邊的沈靜雯也插話道,“如果不是因為有假期,自己也多半只會在清明節前后買兩盒青團回家意思意思了。”
“今天先試驗一下,味道好的話,下周趁著假日,我打算再多做一些?!鄙蜢o雯告訴記者,隔壁弄堂就是街道的樂齡服務中心,到時候把自己做的青團送給老人們,讓他們也嘗嘗鮮。(談燕)
踏青游:“主打”風俗活動
第一個清明“小長假”將至,白領周先生約了大學同學,準備用2天時間外出郊游。昨天,他們到旅行社選擇旅游線路,發現賞花游、采摘游、踏青游等線路已開出數十條。最終,他們定下杭州登山賞桃花二日游線路,準備賞花挖筍、做清明團子、吃農家菜。
周先生告訴記者,以前他們將清明節等同于掃墓、祭奠。今年清明首次放假,為此他特意上網搜索清明節的各種習俗。原來,清明節還有踏青、蕩秋千、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活動。這幾天,周先生和朋友們已開始做起出游準備,購買帳篷、炊具等露營設備,還自己動手將吊床改裝成秋千。
“清明習俗中當然少不了放風箏這一項。”周先生還從城隍廟買來一米多寬的蝴蝶風箏,自己上色并進行改裝,將彩色小燈籠掛在風箏線上,準備夜間放飛。周先生說:“清明節放風箏,最好在風箏上天后剪斷牽線,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p>
到郊外尋找“清明菜”、帶回上海做成清明粑,也是周先生的清明游目的之一。為此,同游者還特意請教長輩:“清明菜”學名鼠曲草,清明節前后這種野草長勢茂盛,一般可以在河岸泥地里找到成簇成團的“清明菜”。他們還將制作清明粑的方法記錄下來,“據說清明粑有醫藥作用,由于清明和聰明讀音相近,所以還有小孩吃了清明粑會變聰明的說法呢!”周先生笑道。(欒吟之)
(來源: 解放日報 2008-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