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4月6日,北京。“這趟玩得挺好的,三天時間也不累。”北京大學的學生小李對記者說。清明節放假期間,他和女朋友到泰山玩了一趟。“節假日制度調整了,選擇的余地更多了。這一趟讓我們在第一時間感受到春天的氣息,還避開了往年‘五一’出行的高峰,玩得更放松。”
今年的清明節頗為特殊。由于清明節放假,再加上雙休日,形成了新節假日制度實施后的第一個“三天小長假”。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外出旅游成為不少人的新選擇。
短途旅游成新寵 缺乏特色線路
中青旅國內旅游公司總經理田玲告訴記者,目前業內很多旅行社在重點開發短途線路。清明節和端午節這兩個小長假,有望成為旅游行業上半年爭奪的重點。“市場反應證明這一判斷的正確。今年清明節,我們推出的2至4天的短途游非常受歡迎。”
但是在旅游線路上,一些游客覺得并沒有實現多大創新。“很多旅行社都沒有開發有特色的清明節旅游線路,基本上還是以傳統旅游景點為主,以前都去過。”西安市民王先生不無遺憾地說。
清明節是一個傳統的祭祖掃墓的日子,除了安排赴黃帝陵等地參加公祭之外,要想使旅游線路出新確實比較難。一位業內人士解釋說,“在接下來的端午、中秋等小長假,期待能開發出更具節日特點的民俗旅游產品。”
注入更多文化元素 提高大眾認知度接受度
清明節是我國的傳統節日。去年調整節假日制度,其目的之一就是增強人們的傳統意識,與時俱進地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精髓。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的蔡繼明教授認為,相比往年,今年的清明節是最熱鬧、最隆重的一次,包括公祭、蕩秋千、寒食節等活動在各地紛紛涌現,讓人們重新體驗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旅游發展研究院的張凌云教授認為,“放假只是為人們了解和體驗傳統節日提供了一個條件,效果如何還要看傳統文化如何展示,也就是說有無相應的傳統節日的旅游產品供給,這一點亟需加強。”張凌云說。
清明節還負載著健康、樂觀、熱愛生活的文化內涵。蔡繼明建議,旅游行業可以在“清明游”產品的線路設計中增加一些有意義、有典故的民俗景點,也可以在其活動安排上設計一些知識性、趣味性較強的清明文化活動。
張凌云認為,提高大眾的認知度和接受度也是做好小長假旅游的重要因素。比如,現在很多過圣誕節的人并不是基督教徒,但這并不影響他們也過這個節。
適時調整經營戰略 “個性化旅游”興起
清明節只是一個開始,以此發端,“小長假”將成為國內旅游市場的常態。
蔡繼明認為,小長假的出現將使更多的人傾向短途旅游,“個性化旅游”將逐漸興起。這就要求旅游企業適時地調整經營戰略,提供更多的個性化服務,而不要拘泥于之前的大組團。
針對小長假可能造成旅游市場整體上更為分散的問題,張凌云建議,要改革現有旅游信息發布制度,加快建設旅游交通、旅游景區、旅游目的地的公共信息服務網絡體系,同時要協調旅游各相關部門的信息動態采集、更新、發布和預報,更好地滿足散客旅游對各類服務信息的需要。
清明節、端午節等都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凝聚著中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做好傳統節假日旅游市場的開發,將有利于我們弘揚民族文化,豐富和活躍旅游市場,迎來一個經濟和文化的“雙豐收”。
(來源: 人民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