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6月14日上午,首屆青海國際唐卡藝術與文化遺產博覽會暨第五屆民族文化旅游節在西寧市城南展覽中心隆重開幕。開幕式結束后,青海省詩人副省長吉狄馬加接受網絡媒體記者集體采訪,采訪內容主要圍繞“首屆青海國際唐卡藝術與文化遺產博覽會”、青海省民族民間特色文化資源、文化遺產保護、旅游名省建設等方面。
“如果沒有到青海去看看,將是一生最大的遺憾。到了青海,你才會看到真正的藍天,真正的白云。”6月14日,在接受“第二屆全國重點網絡媒體青海行”采訪團集體專訪時,青海省副省長吉狄馬加說,青海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自然風光會讓你感受到不一樣的美。
“作為黃河、長江、瀾滄江的發源地,黃河不僅有滄桑渾厚的‘黃’色,更有清澈純凈的‘藍’色。黃河的少女時代在青海。”在談到青海的民族文化時,吉狄馬加說,青海實際上是華夏民族的誕生地,青海的昆侖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文化。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歷史悠久的優秀民族文化傳統,青海文化是多元的,不是單一的民族文化,比如說它有漢族文化,藏族文化,土族文化,回族文化,撒拉族文化,蒙古族文化,阿拉伯族文化等,文化非常豐富,而這種文化的融合,又使青海產生了獨特的民族文化,形成了大美的青海。
他說,傳承保護好傳統民族文化,是青海省政府十分重視的一項工作。對中國少數民族文化遺產保護和非文化遺產保護來講,首屆青海國際唐卡藝術與文化遺產博覽會是一個非常有意義的活動,對很多不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人來說,是一個熟悉了解青海民族文化很好的方式。此外,青海已經連續辦了六屆的環青海湖國際自行車賽以及每年舉辦的其他民間藝術活動,對促進民族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發展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在談到如何解決民族文化傳承和現代化進程間存在矛盾的問題時,吉狄馬加說,世界在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必然有很多走向同質化,有的民族的文化個性逐步減弱,共性增多,但這對于世界的民族文化來說,是一個很可怕的事情。一個民族的文化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就在于獨特性和不可復制性,這是它存在的價值。各個國家都應該考慮對自己文化的保護,但也要采取開放的態度,學習其他國家的先進文化。他說,保護和學習是一個矛盾體,如果全部封閉,這個文化也是死亡的。在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能積極學習和借鑒別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延續性就更強。
作為一個詩人省長,詩人的情懷自然是記者們關心的問題。在回答是否會通過網絡發表有關青海發展方面的詩歌作品時,吉狄馬加說,作為詩人是一定要寫作的,要用詩人的情懷來對待工作。要把詩寫在青海7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而不僅僅是寫在一張小小紙上,今后還會在青海的文化旅游上做更多的對青海老百姓有意義的事,實現一種文化的理想。
附:吉狄馬加簡介
吉狄馬加,1961年出生,彝族,中國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人,原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現任青海省副省長,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十屆全國政協委員。著有詩集《初戀的歌》、《一個彝人的夢想》、《吉狄馬加詩選》等,詩作多次榮獲中國國家文學獎,并被翻譯成英文、法文、意大利文、日文、西班牙文、羅馬尼亞文等。并多次獲得中國國家級的文學獎,被認為是中國當代最著名的少數民族代表性詩人之一。1995年3月,時年僅34歲的吉狄馬加出任中國作家協會黨組成員、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還是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委員、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此前他亦曾擔任中國作家協會四川分會副主席等職。2006年8月,吉狄馬加出任青海省副省長,在省政府中分管文化藝術工作。
(來源:西部網 編輯:孫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