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6月19日,參加“第二屆全國網絡媒體青海行”的記者來到美麗的祁連山門源縣,在“天境祁連”山下遼闊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在悠閑地吃著草。
門源縣草地畜牧業達到了海北州乃至全省領先水平,畜牧業由基礎型產業向主導型主業轉變,2007年,全縣畜牧業產值達到1.78億元,比“九五”末增長一倍多,肉類總產量9193噸,奶產量9998噸,絨毛產量1772噸,比“九五”末分別增長45%、15%和55%,農牧民人均收入達到2380元,其中畜牧業收入占27%,比“九五”末增長11個百分點。草地畜牧業由數量型向效益轉變,2007年與“九五”末相比,牲畜總增率由37.9%提高到50.4%,適齡母畜比例由50.9%提高到60.02%,仔畜繁活由78.8%提高到85.56,商品率由34.8%提高到42.7%,百畝草場的產值由920元增加到1849.8元,牧民人均純收入由1620元增加到4268元,牧業總產值增長兩倍多。農區畜牧業由家庭副業型向增收支柱型轉變,2007年,全縣農區牲畜養殖規模達到26萬頭只,比“九五”末增加12萬頭只,農民人均畜牧業收入達到624元,比“九五”末增加407元,畜牧業收入占農民人均純收入的比重達到26.2%,比“九五”末提高8個百分點。生產格局由分散型向區域型、規模化轉變,培育發展了牛羊育肥販運、羔羊專業化生產及奶牛、生豬、絨山羊養殖五大產業。經營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專業化轉變,廣大農牧民群眾自主創新、積極探索,闖出了夏秋草場短期育肥、整群銷售和羔羊批量出欄抓季節性生產,舍飼育肥、瞄準市場需求適時出欄、抓四季均衡生產等一些成功經驗,走出一條銷售帶販運、販運帶育肥、育肥促繁殖的新路子。
門源縣堅持“實際、實用、實效”的原則,積極推廣機械化生產、畜種改良、畜疫防治、暖棚養殖育肥、優質牧草種植、配方飼養、病蟲鼠害滅治等實用增產技術,將農牧業科學技術推向每一戶農牧民,使畜牧業生產科技含量不斷增加,從而提高了畜牧業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來源:內蒙古新聞網 編輯:孫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