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如果說去年底的G20華盛頓峰會,正值金融危機最高峰,各與會國急于建立這樣一個互助自救平臺而未遑爭斗,算得上一次“圖存之會”;今年4月的倫敦峰會,各與會國苦于經濟久在低谷徘徊,亟待在救市方面達成共識,堪稱“求同之會”,那么此次為期兩天的匹茲堡峰會,恐怕只能算作一次各懷心思的股東大會了。
會議還未開幕,不和諧音就接連傳出:法、英、德等國相繼向美國施壓,要求改革全球金融監管體系,切實限制高管高薪,薩科齊甚至不惜以退會相脅;美國則威脅“碳關稅”,對中國大打“輪胎戰”,全然不顧G20“反關稅壁壘”、“反貿易保護主義”的初衷。
各國當初推動G20機制,原指望在危機期間通過這一平臺同舟共濟,盡快共同擺脫經濟衰退的陰影,然而在此次峰會上,卻存在著諸多不協調的聲音。
在倫敦峰會上,各國曾一致表示,支持經濟刺激方案,盡快拉動經濟回升。而此次峰會前夕,各國卻傳出不同的聲音,歐洲各國認為通漲威脅遠大于經濟疲軟,希望停止刺激計劃,至少也該為此制訂一個明確的期限,而美國、中國則認為,經濟形勢尚不樂觀,一旦中止刺激計劃,第二次經濟衰退的危險隨時可能到來。
在華盛頓、在倫敦,各國一邊倒地表示,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反對關稅壁壘和以鄰為壑的貿易戰,但正如泰國貿易代表機構總裁薛達望接受法國國際廣播電臺記者訪問時所指出的,不過大半年時間,G20的20個成員國,竟有17國提出了多達47項貿易保護主義條款。
在華盛頓、在倫敦,各國曾一直同意,增加新興國家在IMF和世界銀行等組織的話語權,但此次峰會前,各國卻紛紛喊出了不同的叫價:美國贊同增加新興國家話語權,前提是自己少減,歐洲多減;而歐洲則認為每次增加新興國家話語權,都是歐洲國家吃虧,此次應該輪到美國多減,歐洲不但不打算多減,甚至在稍早前召開的財長會議上,提出增加歐盟對IMF注資。印度、中國則在此前的“金磚四國峰會”上已表示將增購IMF債券,此次更明確表示,將爭取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50%對50%的發言權,真正要求與發達國家“平起平坐”。
可想而知,區區兩天的峰會,提供給20個與會國代表溝通、討論的時間原本有限,卻還要面臨與會國各懷心思、出發點南轅北轍的尷尬,匹茲堡峰會的股東大會化、務虛化,恐很難避免。
如果說,華盛頓峰會、倫敦峰會時,各國面臨共同的嚴峻形勢,不得不抱團應對,秉著“最大公約數”的心態,盡可能尋找彼此間能說得通的共同點,從而實現合力,以救燃眉之急的話,如今的情況卻已有所不同。由于經濟刺激方案初見成效,經濟衰退現象已得到遏制,而通貨膨脹和金融市場過熱的威脅,卻已經在歐洲等一些G20國家中露出苗頭。一方面,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另一方面,經濟又沒有好到可以高枕無憂,在這種微妙時刻,G20成員出現“各作各打算”的股東心態,也就不足為奇了。
金融危機的陰影尚在頭頂徘徊,釀成世紀慘禍的隱患尚未徹底排除,G20各成員國仍須通過共力,消除隱患,構建防風險系數更高的全球金融和經濟體系,“股東大會”可以開,各自的股東權益也應該去爭取,但這一切都不應影響到G20這個“股份公司”發揮其正常的、應有的溝通、協調、合作功能。
(作者:中國日報網特約評論員 陶短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