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至21日,中德合作內蒙古赤峰治沙造林項目終期研討會在市林業局會議室舉行,國家林業局對外合作項目中心處長沈素華,德國DFS林業咨詢公司經理尤根·夏德,德國GITEC公司農業與農村發展部主任卡爾·布魯德等中外專家,和中德合作赤峰治沙造林項目有關的工作人員一起,就項目終期得有關事項進行了研討。
專家認為,項目實施10年來,改善了項目區生態環境,增加了農民收入,引進了先進的林業經營管理方法,總結出了更合理更科學的造林模式及方法,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林業建設人才。根據剩余資金利用計劃,在項目區生長緩慢,樹勢衰弱的山杏林通過撫育、平茬、嫁接、擴穴、噴施藥物等進行改造,為項目可持續經營管理探索一條新的路徑。灌木加工利用試驗經過專家調研、指導,三年的實施取得了很大進展,為緩解草場壓力、防止草場退化及項目可持續經營提供典范,同時也深受項目造林農牧民的歡迎。通過試驗的實施,開發利用灌木資源,解決一些項目區的牛羊舍飼和禁牧問題,同時提高項目區農牧民的經濟收入,促進項目的可持續發展。通過項目造林增加了項目區的森林覆被率,遏制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改善了項目區的生態環境,同時對當地的生態建設起到示范效應。
截至目前,項目區農戶通過參加項目造林、育苗、間作和采集種子等方式,累計受益達2.35億元人民幣,明顯改善了生產生活水平。項目在規劃設計和實施過程中制定了嚴格的生態保措施,根據當地實際情況制定造林樹種及模式,大力營造喬灌混交林,減輕了項目實施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保證了生物多樣性平衡。
項目在實施過程中采用抗旱造林系列措施,如大犁開溝、覆膜、采用容器苗造林,保證了造林成活率,使項目的生態效益得到充分發揮。通過項目實施,提高了各級項目辦的專業技術及項目管理水平,同時也為赤峰市今后項目引進及實施儲備了高水平的專業技術人員。通過項目引進了FUGAWI技術及數據庫管理系統,并在全市林業規劃調查工作中推廣應用。
據赤峰市林業局介紹,中德合作赤峰造林治沙項目,即德援項目,從2001年啟動實施,到2010年完成。這個項目基本上是采納德國人的全新理念、全新做法的一次造林實踐。根據兩國政府簽訂的財政協議,由德國政府無償援助1600萬德國馬克,中國方面出資4170萬元,其中群眾投勞折抵836萬元,共折合人民幣11370萬元。分別在敖漢旗、翁牛特旗、巴林右旗、松山區4個旗區治理沙化土地78.62萬畝,其中固沙林3.33萬畝,防護林17.17萬畝,水保林5.8萬畝,人工直播圍封47.82萬畝,飛播4.5萬畝。
(來源:人民網 編輯:諶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