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北京會見出席中國環境與發展國際合作委員會2013年年會的外方代表。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秦剛18日在例行記者會上宣布,應羅馬尼亞總理蓬塔、烏茲別克斯坦共和國總理米爾濟亞耶夫邀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將于25日至29日出席在羅馬尼亞舉行的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并對羅馬尼亞進行正式訪問,出席在烏茲別克斯坦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十二次會議。
將與16國領導人商談合作
秦剛說,在出席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期間,李克強總理將闡述中方關于推進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框架舉措,與中東歐16國領導人就提升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水平深入交換意見,并分別會見與會的中東歐國家領導人。訪問羅馬尼亞期間,李克強將同羅馬尼亞領導人舉行會談、會見,共同規劃雙邊各領域合作,推動中羅關系持續健康穩定向前發展。
秦剛說,在出席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總理第十二次會議期間,李克強總理將闡述中國對深化上合組織各領域務實合作的政策主張,同與會各國領導人就加強上合組織建設,促進本地區和平、穩定與發展深入交換意見。李克強總理還將會見與會有關國家領導人。
中國與中東歐有很強互補性
據介紹,在出席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期間,李克強將與16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一一會晤。這既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領導人在個人層面進行良好互動提供了重要機遇,也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探討如何進一步開展務實合作創造了高端平臺。
此次與會的中東歐16國包括:阿爾巴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克羅地亞、捷克、愛沙尼亞、匈牙利、拉脫維亞、立陶宛、馬其頓、黑山、波蘭、羅馬尼亞、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其中,11個國家已經加入歐盟。
中東歐國家普遍處在向市場經濟轉型的時期,與中國有很強的相似性。同時,中國和中東歐國家的經濟有很強的互補性。中東歐國家面臨經濟結構調整和基礎設施升級的強烈需求,而中國在裝備制造、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則具有競爭優勢,這為雙方開展互利共贏的合作創造了有利條件。
2011年6月,首次中國-中東歐國家經貿論壇在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舉行。兩年多來,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對于開展合作熱情高漲,合作的具體成果豐碩。
彼此都有擴大合作強烈愿望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副所長阮宗澤表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均處于發展轉型期,彼此都有擴大與對方合作的強烈愿望;而中國和中東歐國家具有不同的比較優勢,這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開展務實合作,實現互利共贏和共同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
“當前,中東歐國家迫切需要擴大投資,推動經濟增長,而中國在資金和技術方面具有優勢,這成為中國和中東歐國家開展合作的重要契合點,”阮宗澤說。
同時,阮宗澤強調,中國通過與中東歐國家開展合作,也能帶動國內優勢產業走出去,創造更多的投資和貿易機會。
在此次中國-中東歐國家領導人會晤之前,中歐領導人會晤將于11月21日在北京舉行。李克強、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將共同出席。
阮宗澤指出,中東歐是歐洲的一部分,中國一貫尊重中東歐國家融入歐洲一體化的選擇,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的擴大,有利于提升中歐合作的規模和質量,推動中歐關系更加全面、均衡發展。
中國總理近20年首次訪羅
李克強在訪問羅馬尼亞期間,將分別與羅馬尼亞總統、總理、議會領導人舉行會晤,并在羅馬尼亞議會發表演講。
這是近20年來,中國總理首次訪問羅馬尼亞,羅方高度重視。分析人士認為,此訪將為傳承兩國之間的傳統友誼,推動雙方務實合作注入新的動力。
中國和羅馬尼亞有著悠久的傳統友誼。1949年10月5日,新中國成立伊始,羅馬尼亞就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60多年來,盡管國際形勢和兩國國內情況都發生了巨大變化,但兩國在關鍵時刻相互幫助,相互支持,始終保持著傳統的友好合作關系,成為國家關系中求同存異的典范。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副院長馮仲平說,羅馬尼亞在發展對外關系中,采取了比較平衡的政策,既重視西方發達國家,也注意保持與中國的關系和傳統友誼。
李克強首次出席上合會議
11月29日,李克強將出席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舉行的上合組織成員國總理會議,這是他首次出席這一多邊會議。
出席會議期間,李克強將參加上合組織領導人小范圍會談、大范圍會談,并與其他與會領導人共同會見記者,簽署相關文件。會議還將批準上合組織秘書處和地區反恐機構的工作報告,并在會后發表聯合公報。
上合組織成立12年來,已經成為地區國家維護安全穩定、促進經濟發展的戰略依托。成員國之間政治互信程度高,在打擊“三股勢力”、走私、跨國犯罪等方面的合作富有成效;成員國之間貿易投資進一步便利化,在交通、能源等領域的合作蓬勃發展;成員國之間人文交流和民間交往也日益密切。
中國前駐烏茲別克斯坦大使高玉生說,此次上合組織成員國總理會議的任務主要有兩項:一是落實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在比什凱克峰會上達成的共識;二是進一步部署和推動上合組織成員國在經貿領域,特別是交通、能源、電信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方面的務實合作。
(來源:新聞晨報 編輯:小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