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興教寺塔
興教寺塔是佛教傳播史上最著名的人物、唐代高僧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窺基、新羅弟子圓測的舍利墓塔,展現了佛教沿絲綢之路傳至長安后的發展及其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其所在的興教寺為佛教唯識宗重鎮,興教寺三塔即為唯識宗的三位祖師墓塔,在佛教傳播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興教寺三塔中的玄奘墓塔、窺基墓塔作為僅存的唐代四方樓閣式墓塔,是窣堵坡這一印度佛教墓葬建筑形式隨著佛教傳播而東傳入中原地區并中國化的典型物證,玄奘墓塔與絲綢之路佛教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玄奘直接關聯。窺基墓塔中所葬的高僧窺基(632年—682年)為玄奘法師嫡傳弟子,并為玄奘所譯經文大量作注解,其墓塔是佛教沿絲綢之路傳播至長安的重要物證。圓測墓塔中所葬唐代高僧圓測(613年—696年)的遺骨,其墓塔見證了佛教沿絲綢之路傳至長安后對朝鮮半島的影響。
玄奘法師以其堅韌的精神、對佛教傳播的巨大貢獻和《大唐西域記》中對中亞、印度歷史地理的珍貴記載,并創立佛教唯識宗,成為絲綢之路交流史上的著名人物。興教寺塔作為玄奘法師及其弟子的墓塔,與他沿絲綢之路西行至印度求取佛經的這一佛教傳播史和東西交通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密切關聯,也佐證了玄奘師徒共同翻譯闡釋佛經、在東亞地區發展弘揚佛教的歷史。
6. 彬縣大佛寺石窟
彬縣大佛寺石窟位于陜西省彬縣城西10公里的大佛寺村清涼山下,建于唐貞觀二年(628年),距今已有1384年的歷史,是中原文化鼎盛時期唐代都城長安附近的重要佛教石窟寺。其唐代泥塑大佛為長安及周邊地區規模最大,體現了石刻大佛藝術自西域東傳及在關中地區的流行。
彬縣大佛寺石窟是中國現存初唐時期和盛唐時期規模最大、最為精美的石窟群之一。石窟依山鑿窟,雕石成像,巖體為砂巖,共有130多個石窟,錯落有致地分布于約400米長的崖面上。共有佛龕446處、造像1980余尊,分為大佛窟、千佛洞、羅漢洞、丈八佛窟和修行窟五部分。另有經幢2件、碑刻8通、題記178
彬縣大佛寺石窟公元7至10世紀洞窟遺存是盛唐時期唐代都城長安及周邊地區中國式石窟藝術的重要遺存。特別是其唐代大佛塑像為長安及周邊地區規模最大,大佛形象以阿彌陀佛取代釋迦牟尼,展現了佛教在東傳至中原過程中的中國化。
7. 張騫墓
張騫墓是公元前2世紀漢帝國杰出的外交家、探險家、絲綢之路開辟者張騫的墓葬,與絲綢之路開辟這一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重大世界性歷史事件密切關聯。
張騫墓位于陜西省城固縣博望鎮饒家營村,是中國西漢時期杰出的外交家、絲綢之路的開拓者張騫的墓葬。公元前114年張騫病逝于長安,歸葬故里。該墓自漢以來,歷代文獻均有著錄,沿革明確。
1938年,西北聯大對張騫墓墓道進行了初步發掘,以具有漢代特征的封土墓葬形制、“博望造銘”封泥、石首等出土文物,與張騫這一偉大歷史人物所處的時代特征相印證,從考古學上證明了該墓的真實性。至今,張騫這一偉大歷史人物以其堅忍不拔的開拓精神,仍受到后人的追思和紀念。
(來源:中國文物信息網 編輯:劉夢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