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上午,第九屆北京-東京論壇進行到各分論壇報告和對話階段。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副所長楊伯江對政治分論壇討論的情況進行了報告,以下是楊伯江總結的摘要:
下面分三點做一個簡要的匯報:
第一是雙方就一些問題存在共識,大概是四點:第一點,雙方一致認為,臺上臺下也一致認為,中日關系是重要的,一個合作穩定的中日關系不僅造福于兩國人民,同時也是東亞和平、穩定和發展的基礎,所以都希望中日盡快回到健康正常的發展軌道上來。
第二點共識,不要因為個別爭端而影響了正常交往,特別是民間交流。體現了雙方都希望保持對話和溝通的愿望。這方面,中方代表也做了一些說明。剛剛披露的2013年財年,日本財年4月-9月半年的貿易統計當中,日本的對外貿易逆差達到9000多萬億日元,創1979年統計指標創立以來的最高記錄,6000多萬億日元是對中國的,占了總體貿易赤字三分之二,背景是近年來隨著中日兩國社會政治的變化,民眾對于外交對外關系的參與度空前上升,這種情況下政府和民間,政治和經濟越來越很難截然分開。去年日方堅持國有化釣魚島引發中日關系危機以來,很多民間團體公民個人,在自主判斷的基礎上,停止了交往。
第三點共識,雙方媒體對于中日關系相關的報道要全面、平衡。目前中日關系陷入這樣的惡性循環當中,因為我們有矛盾,而更多關注對方的缺點與問題。對這種缺點和問題的報道,又進一步加劇了我們之間的矛盾。陷入這樣一種局面當中,我們呼吁媒體人新聞人要盡可能增加報道的全面和平衡性。不能質疑你選來的東西是不客觀存在的,應該更全面一些,更均衡一些。
第四點共識,大家一致認為北京-東京論壇的工作是彌足珍貴的。正是因為中日關系目前處在困難時,才更印證了、見證了我們存在的價值。從2005年論壇誕生以來,北京-東京就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生的,也是為了解決問題而繼續存在下去。我們不需要在中日關系順利的時候一起歌舞升平,而是在兩國關系遭遇困難時,一起為關系排憂解難。
第二,政治分論壇當中我們重點談到,但是沒有達成交集的問題主要是兩個,一個是釣魚島問題,一個是歷史問題。第一在釣魚島主權歸屬問題上,中方1972年、1978年親歷者,沒有說服日方,日方從國際法的角度談到,國際法是150年前才有的,而中方提的證據是500年前的事情。對此中方反駁,日方開始竊據釣魚島是1895年1月份。
另一個問題是關于日本政治家如何對待過去的歷史問題。日方代表從個人的角度對參拜靖國神社做了一些解釋。中方認為中國從來沒有否定日本戰后的和平與發展道路,在2008年5月份胡錦濤主席訪問日本和今天在座的福田康夫首相共同簽署中日之間重要的第四份政治文件,其中談到中日兩國繼續支持對方走和平發展道路,這也體現了中日雙方對于彼此迄今走過的和平發展道路的肯定。
如何看待在1945年以前日本那一段歷史,與此相關,否定對待歷史的問題上讓大家更憂慮。歷史問題不是簡單的過去的問題,而是事關現在和未來的問題。雙方重點談到但是沒有形成交集。中方還強調,中國媒體應該更關注和介紹戰后日本的變化和經濟發展所取得的成果。但是日方自己首先也要珍惜和愛護戰后和平發展路線下取得的轉變和成果。第三大點要匯報的是政治組分論壇的討論留給我們的思考和任務。應該看到中日關系目前進入戰略碰撞期、矛盾多發期,剛剛結束的日本民主黨任期內,兩次外交危機都是和中國發生的,發生在釣魚島和東海一線,是有一定的戰略必然性的。我們要擺脫目前的困境,要走到正常發展的軌道,乃至于進一步考慮在中日之間,建立中日版的新型大國關系,可以預見的是,道路將非常曲折,任務異常艱巨,有很多問題有待我們進一步深化、討論和推動解決,一共四小點:
第一,如何增強政治家的責任感,這種責任感不僅是對自身的政治生命的責任感,也有對更是指對國家利益的責任感,對地區利益的責任感。大家強調在全球化的時代,而不是封閉格局的時代,開放信息化的時代,雙方的政治家都要有國際意識,這是第一點。
第二,中日兩國進一步提高自身國際溝通的能力,要更擅長說明自己,獲得對方的了解和理解。大家有一個比較能共享的感受是,我們之間的爭論包括一些政治家的發言,有的時候滿足于關起門來自娛自樂,自我滿足,最為關鍵的是你有沒有得到對方國家的了解和理解。自我滿足不是最重要的,而是讓兩國民眾地區滿足。這里面必須要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1971年加入聯合國成為常任理事國,對于現在的國際秩序來說,中國還是一個后來人,我們的經驗仍然不足,對于日本來說,由于它文化和地緣上的限制,日本也是不擅長進行國際溝通的。要進行更有效的中日之間的溝通,一些觀念和概念的更新,恐怕也是必不可少的。
比如說通過昨天的政治分論壇的討論,我們感覺到一些過去的概念在中日之間存在不同的理解,需要更新和澄清,比如像保守主義、保守化、右傾、右派,最初共享這些概念的時候我們的理解是一致的,隨著兩國經歷了不同的國家命運,走過不同的發展道路,我們的理解是漸行漸遠。我們也懇請日方用一個你認為合適的概念把它表示出來,日方為了促進中日關系的相互理解有這樣的責任和義務。
第三,中日應該在明確自身戰略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對對方的戰略定位。我們的發展帶來了周邊國家的共同富裕,經濟利益、商業利益并沒有自然轉化成和周邊國家之間的戰略互信,包括和日本之間,這是我們需要總結和改進的地方。反過來日本在戰后對亞洲投入了很多,包括ODA。
第四,中日之間要恢復正常的關系,建立新型的大國關系,摩擦碰撞乃至緊張必不可少。我們感到榮幸的是,我們今天的討論也成了吵架當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環。謝謝大家。
(來源:中國日報網 馬曉棠 編輯:周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