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消息:布什政府當前內外交困,處境維艱,全世界對此有目共睹。個中起因,便是那場不必要的伊拉克戰爭。這場戰爭,銷蝕了美國的外交道義,損害了美國的民主理想,削弱了美國的軟硬實力,把美國引上了一條走衰的背運之道。
眾所周知,布什政府上臺初的安全戰略,一是對付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二是對付新興強國的崛起。盡管在2001年9月11日蒙受了空前的恐怖襲擊,但這也使美國獲得了反恐的空前合法性,占盡受害者的道義高地。鑒于美國挨打慘不忍睹,世界上不少人士礙于時機,沒有公開追究美國政策自身對造成這一事件也許應負的責任。一時間,美國外交處于十分有利的境地。
美國對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和基于阿富汗的“基地”組織的打擊,就是使用這種反恐合法資源的例證。但2003年3月20日開始的倒薩戰爭,則在美軍快速推翻伊拉克政府的同時,將美國送進了黑暗。
黑暗之一,是美國顛倒了處理對其“威脅”的秩序,從而助長了“威脅”。在伊拉克疲于奔命的同時,它已無暇同時以武力對付其他主要的擴散威脅。本來,朝鮮被嚴重懷疑在核不擴散體制內秘密發展核武器,這是比伊拉克在戰前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因而美國也不可能掌握有關證據這一狀況要來得更大的“威脅”。但是,美國顛倒處理威脅的次序,放開朝鮮去對付并不構成什么威脅的伊拉克,其結果是在伊拉克爛局收拾之前,它已缺乏以武力對付朝鮮的合法性和物質資源,從而不得不容忍對其真正“威脅”的上升。
這種失算,對美國的伊朗政策也同樣適用。伊朗被懷疑發展核武器,雖然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一再表示沒有證據伊朗在搞核武,但是伊朗過去長期違反承諾,長期不向IAEA申報它的許多重大核活動,而且迄今未予妥善解釋。這勢必被美國看成是對它構成了比當時的伊拉克更嚴重的威脅。要是美國不發動伊拉克戰爭,那么伊朗、伊拉克和朝鮮都會擔心美國對其中的任何一家先發制人,那么這些國家的對美外交都會保留更多的彈性。但在伊拉克戰爭后,美國發動另一場戰爭的合法性和能力都大受牽制,朝鮮和伊朗客觀上受到了伊拉克戰爭后遺癥的保護,對美斗爭的底氣大為增長,令美國面臨的擴散形勢惡化。
黑暗之二,美國敢于對沒有核生化武器的伊拉克動武,客觀上也對所有國家發出信息:當真正擁有了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之后,就更有可能避免被動挨打的局面。這顯然與美國不希望核擴散的利益是背道而馳的,使美國的安全利益事與愿違。事實上,伊拉克戰爭使關于朝鮮半島無核化談判的“六方會談”處于更加復雜的局面,朝鮮對美國更難信任,事實上更不愿意放棄核武器。對于伊朗,盡管它口口聲聲表示不發展核武,但是伊拉克戰爭的嚴酷現實,只能教育德黑蘭的領導們絕不能放棄一絲掌握核武器的機會,這也使伊朗放棄獨立從事鈾濃縮幾無可能。
黑暗之三,伊拉克戰爭使美國根本無法實施有效牽制新興強國的戰略。面對俄羅斯、印度和中國崛起,美國因所謂的“反恐反擴散”而腹背受制,只得對這些國家采取以妥協求穩定的策略。對于印度,美國徹底拋棄對印度的擴散制裁,尋求印度同美國在價值基礎上合作伙伴關系。對于中國,美國對我國在近年里以購買力計算的經濟規模已達美國的四分之三已無可奈何,只能以“利益相關論”要求中國“自律”,這無疑使我國的戰略機遇期進一步獲得延伸,而這又絕不是美國的政治精英所希望看到的。對于俄羅斯,美國隨著伊拉克戰爭,已經暫緩了對克里姆林宮的戰略擠壓,北約東擴暫時擺不上議程。
三年前的這場戰爭,令美國背上沉重政治、法律、經濟和軍事的包袱,使它難以執行2002年的那份《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其損傷美國利益之烈,難以計量。上周發表的2006年版《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報告,看來還要堅持錯誤,只能讓真正愛國的美國人感到痛心疾首了。(來源:東方早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