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消息:時隔三年半,布什政府3月16日公布了2006年度《國家安全戰略》報告。這份49頁的報告勾勒了美國未來幾年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戰略的最新藍圖,耐人尋味。
·伊朗是眼中釘
作為2002年9月出臺的《國家安全戰略》的升級版,報告最引人關注的地方莫過于美對當前安全形勢的判斷、全球反恐斗爭的評估、未來安全戰略的支柱以及美與其他大國的合作等。其中,重申“先發制人”戰略、視伊朗為最大威脅、將中俄視為“不確定”因素以及在全球繼續“推廣民主、自由和人權”的表述都是重點。
報告前言開門見山地稱,“美正處于戰爭時期”。這決定了整個國家安全戰略與美正進行的反恐斗爭密切相關,保護美本土和民眾安全成為核心。布什坦言,美持續對恐怖主義網絡的打擊,使敵人受到削弱,“但他們并沒有被打敗。”
為了贏得反恐斗爭勝利,美將對恐怖主義和“敵對國家”采取“先發制人”戰略。報告稱,潛在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襲擊的后果十分嚴重,美將“根據長期以來的自衛原則,不排除在襲擊發生前動用武力”。不過,報告也提到外交途徑是美遏制核武器和其他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的優先選擇。
報告羅列了伊朗三大“罪行”:支持恐怖主義、威脅以色列和阻撓伊拉克的民主進程,因而把伊朗列為“對美威脅最大的國家”。這與國務卿賴斯不久前的講話如出一轍。
報告關于中國部分的表述集中在第八章———“與其他全球主要權力中心合作的日程”。在談到東亞地區的主要強權時,報告對中國的論述篇幅遠遠超過了日本、澳大利亞和韓國。報告稱,中國代表了亞洲經濟的巨大成功,但“中國的轉型過程仍未完成”。報告采用去年9月美常務副國務卿佐立克關于美中關系的論述,即希望中國更多地承擔國際秩序“利益相關者”的責任,并敦促“中國繼續深化政治經濟改革,提高軍事預算的透明度”。
報告突出了與盟友的合作,更多地強調了要用多邊渠道,采取集體行動打擊恐怖主義。與前一份報告不同之處還有,這份報告大談俄羅斯的國際影響力。“出于地緣優勢和實力,俄羅斯不僅對歐洲和它的鄰國,也對美國利益至關重要的地區如大中東地區、中亞和南亞,以及東亞地區擁有巨大的影響力。”另一方面,報告公開批評俄羅斯在人權和民主方面“倒退”。在結論部分,報告強調美國的安全與繁榮離不開其他國家,美國必須發揮表率作用。
·國際社會反應
伊朗:與往常一樣,伊朗官方和媒體對美國白宮發表《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沒有任何反應。伊朗新聞界和商界人士稱,這不是新聞,美國人說得太多,不新鮮了。伊朗不怕打,就怕制裁,打能讓事態明朗,制裁會使事情復雜,伊朗承受不起。近來,為了抵消美國恐嚇性言辭對伊朗民眾造成的壓力,伊朗利用各種場合稱美的恐嚇不過是心理戰。3月21日就是伊朗新年,人們忙于準備年貨,不少人已踏上返鄉和外出旅游之路。是麻木無奈還是習以為常,兩種心理恐怕都多少存在。
中東:阿拉伯各大報紙和網絡媒體都對美國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做了報道。倫敦出版的阿拉伯文《生活報》17日頭版頭條的大標題就是:“布什激活了其防御打擊的意識”,認為布什已將這一意識和戰略思想“置于美國國防政策的核心位置”。白宮的報告不惜給伊朗列出了三大罪行,使布什“先發制人的戰略意圖更加凸顯和明確”。18日《阿拉伯圣城報》報道稱,報告在伊戰進入第四年,布什在國內的影響和支持率跌到最低谷之際出臺,對外對內都能抬升人氣。約旦《今日阿拉伯人》報19日撰文稱,出臺新安全戰略報告本身就說明安全戰略的失敗。
俄羅斯:正如分析人士所說,任何政治上的口舌之爭都是國家間經濟利益爭奪的表現形式。俄對美國的指責并不在意。他們很清楚,美在俄民主、人權等問題上指手畫腳,目的就是要攪亂俄的穩定。近來,美俄摩擦頻繁,沖突主要集中在核技術與核燃料問題上。出于自身經濟利益考慮,俄不斷擴大在國際能源領域的市場份額,核技術和核燃料的出口是俄經濟新的利潤增長點。美擔心,這會引發核武技術失控,尤其是在中東地區失控。俄專家認為,美制裁伊朗,其實是在卡俄的脖子,因為俄在伊朗有巨大的經濟利益,美不希望俄重新強大。
·顯現“賴斯主義”
這份最新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增加了一些多邊主義的色彩。這也是布什政府對伊拉克之戰教訓的總結。報告再次顯示出美對中俄的復雜心態,既在反恐、朝核和伊核等問題上需要借重中俄,又對兩國的未來走向有很大戒心。最近,賴斯在訪問澳大利亞前后稱中國可能成為亞洲的“消極因素”,并呼吁中國增加軍事透明度,而美國國會指責俄羅斯人權惡化的聲音不絕于耳,都印證了這份《國家安全戰略》的用心。
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美國問題研究人員陳文鑫指出,賴斯年初演講時提出“轉型外交”,其核心是通過外交體制、外交態勢和外交人員職能與素質轉型,以外交力量推動其他國家“向民主轉型”。報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種調整。首先,報告主題從對付美國所謂的“流氓國家”轉為“推廣民主”。其次,實現國家安全戰略的手段更加多元化。報告雖重申“先發制人”,但強調“結束暴政和推進有效民主”必須運用包括政治、經濟、外交及其他一切手段,更強調“軟實力”的運用,認為“采取行動不一定需要武力”。這份報告“反映了自賴斯去年接任國務卿以來,美外交政策所起的變化”,幾乎能稱得上是“賴斯主義”。(來源:環球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