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華爾街日報4日刊載美國海軍戰爭學院中國海事研究部戰略和國際法律副教授彼得?達頓的文章稱,外界大大高估了解放軍海軍的能力,目前其尚不具備奪取并維持海上控制權的有效手段,尚未實現在遠離中國沿海地區展開有效行動的目標。
文章稱,中國在海洋上的雄心還不足以匹配其實力,但隨著時間的流逝,這種情況會發生變化。上個月,十艘中國軍艦集結出海,橫穿宮古海峽,在西太平洋進行軍事訓練,這再度引起了亞洲和美國對華海上雄心的關注。文章認為,雖然此事并非像一些外界評論員所言那樣可構成重大威脅,但就透視中國海軍發展和研究亞洲國家正確反應而言,它仍有重大意義。
這支中國艦隊由七艘搭載直升機的水面戰艦、潛艇和綜合補給艦構成。這些艦艇進入菲律賓海中心,在位于關島和臺灣中途的日本沖之鳥島附近海域游弋數日。據中國媒體載文稱,這支艦隊進行了“公海實際對抗訓練”和“輿論戰、心理戰和法律戰”。
無數外界媒體報道、互聯網評論和學術文章將這次演習形容為是“羽翼豐滿的解放軍藍水海軍”進行的一次帶有“恐嚇性”、“挑釁性”的演習。盡管中國海軍在過去的一年多時間里一直支持在索馬里水域的反海盜行動,但這樣的反應仍大大高估了現有的中國海軍能力。為在遠離中國沿海的地區有效行動,其制定了發展并部署航母、加強指揮和控制、鞏固后勤支持能力的長期戰略。然而,解放軍在4月里舉行的這類演習,只是其朝該目標邁出的試探性的第一步,而不是實現了這一目標。
例如,中國海軍尚不具備奪取并維持海上制空權的有效手段。奪取海上制空權的本質就是控制下方水域。就目前來看,要想很好的協調空中、水面、水下行動,中國海軍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即便是在其期待已久的航母下水之后,仍是如此。而且,建造航母、協調空中行動、提供空中聯隊所需巨大的后勤支持,仍是解放軍需要克服的一大挑戰。
文章稱,解放軍海軍的海上演習還說明,中國海軍需要改善與其他國家海軍的海上互動能力。中國艦隊途經日本沖繩縣南部海域的時候,一艘日本驅逐艦奉命靠近觀察,但受到中國直升機的騷擾,而這種行為是不必要的。中國駐日大使曾為此表示,日本違背了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的承諾。文章稱,中國在面對這種情況時,曾有過同樣的紀錄:去年4月,美國“無瑕”號測量船曾在南中國受到騷擾。
不過,從另一種意義上來說,最近舉行的海上演習也是非常成功的。中國媒體在介紹演習時總是伴有這樣的大膽評論:“沒有誰可以壟斷西太平洋”, “主宰力量獨享‘勢力范圍’的時代已然終結。”文章稱,演習引發外界媒體焦慮的事實可能說明了一點:中國至少在一個作戰領域已卓有成效,即心理戰。通過向該地區媒體和博客圈灌輸這種不安感,中國可能實現了演習的“輿論戰和心理戰”目標。
該演習也是中國“法律戰”的一種形式。通過公開反對日本對沖之鳥島環礁周圍專屬經濟區的所有權,中國海軍進一步強調了中國外交部駁斥日本主權聲明的發言。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拒絕其他國家在南中國海進行的相似海上活動的合法性。就這一點而言,中國似乎采用了雙重標準。文章稱,面對中國不斷發展的海上力量,亞太地區國家應該保持沉著。在海洋上接近他國艦艇時,所有國家的海軍都應有職業而安全的表現,即便是遇到挑釁的時候也是如此。亞太地區國家也同樣堅持中國海軍遵守海上通用規則和安全規范。
文章稱,美國及其盟國必須維持在亞太地區的技術優勢。遏制東亞地區沖突爆發,歷來需要結合美國及其盟國的海上和空中優勢和先進天基和網基資產支持。這些資產都是有效的,因為美國及其盟國政府也致力于維持天基和空基力量。在過去的六十多年里,美國及友國海軍在東亞地區的行動都證明了這一點,最近出臺的空海計劃同樣也反映了美國繼續維持東亞和平的承諾。
文章稱,國際社會還應繼續向正在發展的中國海軍伸出合作和友誼之手,而不是妖魔化其不斷擴大的活動范圍。所有國家都存在海上安全利益,但沒有哪個國家可單獨提供海上安全。就像歡迎中國在亞丁灣的反海盜行動一樣,繼續歡迎中國海軍成為負責任的海上大國,是地區和全球海上穩定的又一重要環節。然而,提高職業行為、同意遵守通用規則的中國海軍更容易受到其他國家的歡迎。
(來源: 東方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