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2006年6月1日晚,在美國電視廣播網(ABC)的直播現場,年僅13歲的凱瑟琳·克勞斯(Katharine
Close)在最后一輪角色中成功地拼出了“原始語”(ursprache)一詞,贏得了美國第79屆斯克里普斯全國拼字比賽(Scripps National
Spelling Bee)的冠軍。這位來自新澤西的金發女孩是第一個在電視直播決賽中獲勝的“拼字小蜜蜂”(Spelling
Bee),數百萬美國觀眾在電視機前與克勞斯共同分享了這一激動人心的時刻。
也許你難以想象,近些年來,美國的孩子們越來越熱衷于單詞拼寫的較量,他們每天花7、8個小時背誦生澀的英文單詞,甚至很多是連大部分美國成年人都從未耳聞的艱難詞匯,其刻苦程度不亞于中國孩子們為了高考升學而熬夜用功的境界。本年度美國全國拼字比賽(Spelling
Bee)一啟動就吸引了1050萬名美國孩子報名參加,獲勝的小選手們會一躍成名,接受報紙、電視采訪,還能領取到數額不菲的獎學金,風光無限。然而,在掌聲和榮譽的背后,這波“拼字熱”讓美國人不由深思:是美國掀起了新一輪的“讀書熱”,還是走入了片面強調成功的誤區?
“英語拼寫是一種技能,我們不該將它遺忘。但是我們需要從某個方面來保持它。今天,許多教育者擔憂,‘拼寫蜜蜂’們花在備賽的時間太長了。其實他們的成功和有效使用語言的能力并沒有必然的相關性,”美國佐治亞州立大學(Georgia
State University)英語教育學教授雪莉·哈里-詹姆斯(Shirley Haley-James)說。
但是,美國雪城大學(Syracuse University)大眾電視研究中心主任羅伯特·湯普森(Robert
Thompson)更積極地看待“拼字小蜜蜂”現象。湯普森在接受《華盛頓觀察》周刊采訪時說:“和其它所有的考試或體育項目一樣,孩子們為了成為拼寫冠軍,承受著來自家長方面巨大的壓力。并不是唯有拼寫比賽才如此。在SAT考試(美國高中生升大學的全國性專科標準測試)中,在籃球、橄欖球的訓練中,所有的美國孩子都面臨著這種壓力。但總體而言,這是件好事,孩子們有了這樣的學習經歷、競爭經歷,對他們今后的發展不無裨益。”
·拼字小蜜蜂--媒體的寵兒
美國最早于1825年就有拼字比賽的文獻記錄。此項比賽最初是根據美國著名的《韋伯詞典》創始人諾亞·韋伯斯特(Noah
Webster)于1786年首版拼字讀本的出版而形成。這本拼字讀本又被稱為“藍皮拼字書“(The Blue-backed
Speller),而連續被五代人用作兒童基礎教育課程的組成部分。
美國的全國拼字比賽于1925年在肯塔基州由《信使日報》(Courier-Journal)開辦。1941年開始比賽改由斯克里普斯·霍華德新聞社(Scripps
Howard News
Service)贊助。至于為何拼字比?的英文名會叫作“拼字蜜蜂”,至今仍是一個謎。其中一種可信的說法是,歷史上,在美國這一類為某種目的而聚集的社會活動多會被稱作“蜜蜂”,衍生為“聚會”、“蜂擁而上的活動”。比如19世紀初農民集體剝玉米殼的活動被稱為“去殼蜜蜂”(husking
bee),可能也是因為聚集群眾而被稱作“拼字蜜蜂”。
其基本規則是,當主持人念出一個詞,參賽者就要開始把字母口述拼出,已念出的字母或字母順序不可再更改。只要參賽者拼錯了一個詞,他就會立刻被淘汰。以回合制舉行,直至淘汰到最后一位參賽者為止。
拼字比賽在美國的“火紅”從近幾年好萊塢的作品中就能窺見一斑。2002年美國出品的記錄片《拼字比賽》(Spellbound)
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記錄長片獎提名。該片追蹤報道了1999年全美拼字比賽的全過程,記錄了8個不同地區、不同家庭背景的小孩從多達9千萬個小參賽者中脫穎而出的參賽經歷。拍攝者們在考場捕捉到的許多特寫:小孩在考場上猜記單詞時苦思冥想、出汗、流淚的表情,在孩子答題時家長祈禱、踱步、掩目、大口呼氣的神態等,還有獲勝者的喜悅,家長的自豪和期許……所有的一切都真實地傳遞出美國的“小蜜蜂”們為了成功,努力拼搏的精神。
2005年,好萊塢又把米拉·戈德堡(Myla Goldberg)有關拼字比賽的小說《蜂王季》(Bee
Season)改變成了同名電影,并邀請著名影星李察·基爾(Richard
Gere)出演片中一個拼字小選手的父親。2006年,在延綿不斷的拼字熱潮中,好萊塢又出品了一部名為《阿基拉和拼字比賽》(Akeelah and the
Bee)的電影,講述一個來自洛衫磯的十幾歲少年為了贏得拼字比賽的冠軍,獲得整個社區支持的感人故事。
“拼字比賽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那些非常年少的孩子們就像真正的運動選手或是科學家們一樣,鉆研英語的語言規則,記憶各種各樣的單詞拼寫。我并不驚奇美國媒體近年來越來越重視這一題材,并將之拍攝成各種藝術作品。我驚訝的是,為什么他們花了這么長時間才注意到這個有意思的現象,”湯普森感嘆道。
從1994年到去年,每年一度的全美拼字大賽總是會師在ESPN,由這一有線體育頻道直播決賽。但今年,精明的ABC電視網看到了商機,寧愿將黃金時段的精彩節目取消或推后,也要直播“拼字小蜜蜂”們的豐姿。
湯普森分析說:“近年來,美國電視媒體中最受歡迎的節目都是老少皆宜的紀實秀,如類似中國的‘超級女生’的美國青年歌手大獎賽-‘美國偶像’(American
Idol),這些節目之所以每每搶占收視率榜首,就是因為各種年齡層次的觀眾都喜歡看。美國需要這種能讓全家人坐在一起共同觀賞的電視節目。”
正是這個原因,ABC看準了‘拼字比賽’的潛力。其制作人將這些孩子視為英雄,稱這批小選手就像一只只辛勤的小蜜蜂,刻苦努力,才能贏得今日的成績。其實,這恰恰是迎合了美國社會的一種心態:尤其是當美國教育系統和教育質量在國內外倍受批評的時候,希望看到自己的學生表現優秀的樣子。當然,每一個單詞拼寫就是一個回合的較量,觀眾們喜歡這種競技的感覺,渴望看到小選手們能正確地拼出每一個單詞。
“在拼字比賽中,我們能看到美國各式各樣的青少年登場,有很多是少數族裔。來自中國的、印度的、或是其它國家的小選手們競技一堂,是件非常令人興奮的事。它重新喚起了美國作為一個文化大熔爐、各種族的移民為實現其美國夢,不斷拼搏的社會內涵,”湯普森補充說。
2006年度拼字大賽的“地理詞匯比賽”中的前三名都被印度裔的少年包攬。其中,12歲的冠軍邦尼·金(Bonny
Jain)因此獲得了2萬5千美金的大學獎學金,還成為美國國家地理社團(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的終身會員。
·冠軍=成功?
單詞拼寫是美國一項全國性的消遣活動,反映了美國人對英語演變極其濃厚的興趣。莎士比亞時代就流行這種英語單詞拼寫競賽,在19世紀的美國,開采金礦的工人們經常在夜晚的篝火旁舉行“拼字比賽”(spelldowns)以消解一天的疲勞。
“英語的拼字法被視作一種猜謎游戲,”位于美國塔克馬市(Tacoma)的菩及海灣大學(University of Puget
Sound)教授理查德?霍奇(Richard
Hodges)說,“與世界上其它語言的拼寫體系照字母次序排列的特點不同,英語的拼寫不僅僅基于發音,還有一些外來語言的特點。”
但是,批評家們認為,這種拼寫比賽讓孩子們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在“死記硬背”上。
影片《阿基拉和拼字比賽》的導演大衛·阿遲森(David
Atchison)說:“我們很自然地把期望寄托到孩子們身上。這些孩子被置于非常激烈而緊張的競爭環境之下。他們往往變得更加內向,越發像個‘書呆子’,而且不習慣被放在公眾實現下的生活。”
全美拼字大賽1981的冠軍,如今擔任大賽指導的佩吉·肯伯爾(Paige P.
Kimble)辯駁道,拼字比賽不僅僅是記著一個單詞的拼寫,它更是幫助孩子們理解語言構造、了解語言發展,如拉丁語、希臘語的一種手段,讓孩子擁有一種語言特長。許多參賽者由此鍛煉了智力,有的孩子因此在音樂或其它領域也獲得了不淺的造詣。
“拼字比賽的另一個好處是:為那些在體育方面沒有特長的孩子開辟了一條新的成功之路。只是,這種比賽完全是‘孤軍作戰’,不強調團隊精神,培養的是‘個人英雄主義’的小蜜蜂,”湯普森對《華盛頓觀察》周刊說。
湯普森說,“在如今的電腦時代,當人們幾乎不需要背誦很多單詞,更多地依靠糾錯軟件來書寫時,能看到老式的單詞拼寫的回歸,也是件新鮮事。而孩子們通過這種賽事能真正理解了英語的語言規則,激發了學習的興趣;在學習拼寫的同時,他們也在學習思考,這對提高美國的教育水平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來源:華盛頓觀察
編輯:陳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