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緝思
在美國總統布什2月21-22日對北京的工作訪問中,雙方的基調都是務實穩重,重視和尊重對方的國際地位和戰略利益。美國方面表現出同中國現任領導人和年輕一代社會精英加強接觸的強烈愿望。同時,雙方也沒有回避一些方面的重大分歧。在深入交往中求同存異,正是中美關系更為成熟的表現。
從尼克松總統30年前訪華,到1989年初老布什總統訪問北京,中美關系的主要動力都是抵御蘇聯的安全威脅和維護東亞和平,在這一戰略框架下保持穩定。而在整個90年代,雙邊關系處在"漂浮"階段,時好時壞,似乎一直需要尋找新的動力,以便重新定位。1998年5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先后舉行核試驗時,中美兩國協調聯合國安理會其他成員國采取共同立場。這一戰略共識,構成不久后克林頓總統訪華的重要背景。但是好景不長,在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中,兩國立場迥異,雙邊關系更因為北約導彈襲擊中國駐南斯拉夫使館而陷入暫時的窘境。
去年美國的9·11事件,將中美兩國推向一個新的聯合陣線,即國際反恐怖主義陣線。北京領導人迅速對布什政府的反恐怖斗爭表示支援,提供了有助于美國打擊塔利班的情報。在敦促巴基斯坦政府遏制宗教極端勢力、恢復阿富汗的秩序、維護中亞地區穩定、調解印巴沖突等方面,兩國都采取了相互協調的外交立場。布什總統最近對北京的工作訪問,中心議題之一自然落在反恐怖主義活動上。于是有的評論家認為,中美關系又一次出現了新的動力和轉機。
自尼克松時代以來,中美在國際安全方面總能找到共同利益,這不是偶然的,可以從地緣政治、國際戰略力量平衡等各個角度找到原因。這種共同利益,可以稱為中美關系的“外在價值”。
但是,靠共同打擊第三者的“外在價值”所維系的國家間紐帶,不可能是牢固的。這就好比人與人之間的友誼,不應該也不可能靠與其他人為敵來發展并長久保持。如果今天中美關系的改善,靠的是美國將其國家安全的主要關注點轉向國際恐怖集團,那么一旦布什政府9·11后宣布的“新戰爭”告一段落,中美矛盾又可能尖銳起來。實際上,在今天的美國政府及其智庫里,已經有一些人非正式地組合為“藍隊”,毫不掩飾地視中國大陸為美國的主要敵手,呼吁美國將軍事戰略重點轉移到東亞地區。這個“藍隊”人數不多,能量卻不小,正在蓄勢待發。
因此,中美關系中的“外在價值”因9·11而暫時“升值”,將來有一天卻可能“貶值”。最可能引起中美戰略沖突的,仍然是臺灣問題。在臺灣島內,也有些人希望有朝一日中美兩國發生碰撞,可以從中漁利。
所幸的是,中美關系中還有一種“內在價值”,即在不斷加速的全球化進程中,雙方在經濟、文化、教育、科技、法律、治安、衛生、能源、環保等諸多領域的合作。兩大社會的交往越深,這種“內在價值”就越大。尼克松訪華30年來,中美關系的“外在價值”有升有降,“內在價值”卻一直處于“升值”的過程之中,保證了雙邊關系總體上向前發展而不是向后倒退。當然,由于發達程度、政治制度、意識形態上的差異,中美之間在上述廣闊領域的合作,同美國與歐洲、日本、等傳統盟國相比,其深度還有差距。但是就中國大陸而言,對美關系的“內在價值”卻不亞于同任何其他國家的關系。
毋庸諱言,2000年民進黨在臺灣執政以來,美國同臺灣的政治和軍事關系更為密切了,而美國許多政界和輿論界人士在臺海兩岸關系中近來更偏向于臺灣,這是值得大陸方面關注的。對此,大陸將繼續在美國國內加強公關,擴大影響,另一方面會繼續增強國防力量以牽制“臺獨”。
值得臺灣方面注意的是,隨著大陸同美國社會交往的加深,大陸在美國全球經濟戰略和政治戰略中的份量及籌碼必將進一步增加,并在某種程度上抵消臺灣同美國的政治和軍事聯系。中國大陸同美國的雙邊貿易額,80年代中期只有臺灣同美國貿易額的三分之一,而現在卻是臺美貿易額的兩倍多。大陸在美國的留學生人數,也早已超過臺灣。從發展勢頭上看,大陸同美國在經濟等方面合作的潛力大大超過臺灣同美國的合作潛力。當然,海峽兩岸同美國的經濟合作,應當同時加強,特別是在兩岸都加入了WTO以后,更可以做到"三贏"。
綜觀50多年來的歷史可以看到,美國對臺灣的政策總的來說從屬于美中關系的大局,而不是一項單獨的政策。9·11后布什政府的態度,是企圖將臺灣問題“擱置”起來,以免擾亂其打擊國際恐怖集團的戰略部署。在這一形勢下,只要中美關系的“內在價值”繼續增加,其格局就能保持較長時間的穩定,美國就不致突破一個中國原則的框架,盡管華盛頓對此原則的解說還有別于北京的解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