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消息:克林頓時代的商務部高級官員羅斯科夫在其新著《管理世界》(Running the World)中,對美國政府最高決策層的內部運作,進行了詳細的描述和評論。他說,作為一個超級大國,美國對全球事務的決策機制其實是一個很小的圈子,參與決策者普通之極,就像自己的任何一個“中學同學”那樣,從他們身上看不出有任何過人之處。
最近以來,在臺灣當局“廢統”或“終統”問題上,美國政府所采取的行動和作出的表態,都明顯帶有平常人所具有的缺陷。美國的立場搖擺不定,態度反反復復,甚至前后矛盾,導致其言行模式與超級大國的身份看上去很不相稱。應該可以說,這與決策者的平庸特質多多少少都有關系。
·美國也會屈服于壓力
然而,除了常人的缺陷之外,美國對臺灣問題的決策過程,還有其他特點,包括在原則和利益之間經常找不到平衡點。
陳水扁2月27日宣布“終統”,美國國務院和白宮發言人在此后一個星期之內,作了四次公開表態。僅在3月2日那一天,國務院發言人就兩度出面,先是在例行記者會上聲稱陳水扁沒有廢統,也沒有改變現狀,然后緊接著又以書面聲明的方式予以追補,不僅從前述立場上退縮,而且還對臺灣當局發出狠話。前后立場和態度差別之大,簡直判若兩個政府。
這種陣腳紊亂的狀態,顯然是美國受到了外力作用的結果。在臺海事務中,美國的地位看上去一言九鼎,但是,由于“利”字當頭,并且輕視或者不講原則,所以,美國政策的軟肋也暴露得很明顯。在廢統問題上,美國的立場之所以東倒西歪、忽左忽右,原因就在于它有這個易受攻擊的貪利的缺陷。
因此,說到底,臺灣問題最終還是兩岸之間的事情。美國的影響力即便再大,其決心卻經不起利之誘惑和外力之消磨。所以到頭來,美國的力量都有可能被兩岸的任何一方所利用。但關鍵的問題是,北京和臺北之間,誰的誘惑力更大?
·華盛頓正在待價而沽
陳水扁的“終統”之說最初在華盛頓獲得過關之后,中國大陸有些人開始責怪美國人在暗中慫恿,甚至還如夢初醒般地說出“美國人不可靠”的馬后炮之論。
在臺灣問題上,美國人一直就是不可靠的。這一點沒有什么大驚小怪,重要的是要利用美國,并不是要依靠美國。假若美國人真與陳水扁暗度陳倉,那么,擁有更強實力、更大影響力的大陸,為何就做不到與布什政府暗通款曲?
對兩岸之間的某些具體事件,美國不可能像海峽兩岸那么如此敏感,所以不可能像人們所期待的那樣作出某種反應。“廢統”或“終統”,對兩岸是天大的事,但在美國政府目前的政治日程上,可能都排不上號。只要局勢沒有失控,只要感受不到不可回避的壓力,美國就會得過且過。
當然,美國是自私的,它沒有成功阻止陳水扁廢統,北京方面有理由感到失望。但是,若把責任全部推給美國,責怪它沒有盡力,那么,人們就不禁要問:這本來是中國自己的事情,為什么自己沒有做到?假若不是美國施壓,陳水扁還會費盡心機地把“廢統”改為“終統”嗎?在假手美國的同時,北京是否做足了予以威逼利誘的功夫?
迄今為止,美國出面處理“廢統”爭議的官員,依然是較低層次,連副部級官員都沒有公開露面。這雖然有可能確實意味著美國對局勢的判斷并不緊迫,但也顯然表明,在胡錦濤即將訪美之際,臺海地區這一最新局勢,大大增加了美國手中的籌碼以及對中方的期待。一言以蔽之,在如何對待臺獨的問題上,布什政府正在待價而沽。
·對美國也要軟的更軟,硬的更硬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也正是中美雙方增加共識和繼續合作的可能性之所在。自從廢統風波發生以來,北京方面公開表態的層級,已經上升到最高領導人,而華盛頓方面依然保持在司局級層次。這表明,在美國最終形成決策之前,中國還有巨大的運作空間,還有可以充分利用的可塑性。
美國對中國究竟有什么期待?商業利益、貿易讓步以及國際合作等等,中國現在都有能力誘之以利,填其胃口。
但是,美國企圖通過臺灣問題來遏制中國,不斷玩弄兩面手法,在阻止臺獨行徑時半心半意,其中一個根本的原因,在于美國對崛起中國的戰略意圖,依然懷有深刻的疑慮,尤其擔心它在亞太地區的利益受到中國的挑戰。
因此,中國在政治上向美國繼續作出合作的姿態和行動是非常必要的。中國還是要一如既往地以和平與合作的形象出現在世界面前,要讓美國人相信中國不是臺海和平的威脅,而是在現有國際體系中值得美國信賴的伙伴。只有如此,美國才會認識到,它與中國共同制止臺獨是值得的,也符合它自己的利益。
在塑造國際和平形象的過程中,應該避免可能會抵消中國和平攻勢的過激言論,包括對臺獨分子已經失去威懾效果的空洞的恐嚇。這些情緒化的言論不僅于事無補,反而還會增加國際社會的疑慮,為臺獨勢力提供“中國企圖武力改變現狀”的口實。(來源:聯合早報 作者 聯合早報評論員杜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