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2006年7月4日,以色列總理奧爾默特已經正式拒絕了巴勒斯坦三個武裝組織聯合向以色列發出的最后通牒,表示以色列不會向巴勒斯坦的暴力恐怖分子屈服,也不會用談判來解決被巴武裝分子扣押的人質,更不會放過襲擊和綁架以色列士兵的任何一個人。為此,以軍7月4日繼續在加沙地帶發動軍事行動,轟炸了加沙大學學生會所在的辦公樓,在加沙北部“定點”清除了一位巴武裝組織的骨干分子。在這樣情況下,巴勒斯坦的各武裝組織究竟如何應對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但這一次以巴新一輪的暴力沖突恐怕又將持續數月之久,中東和平將繼續深受打擊。
以色列的奧爾默特政府之所以自6月25日19歲的士兵沙利特被俘獲之后拒絕對話、迅速選擇在6月28日出兵加沙實施自主的軍事營救,其根本的原因還是為了打擊巴勒斯坦目前的哈馬斯政府,并乘機掃除巴勒斯坦境內的各主要反以武裝組織。以色列的情報部門得知,沙利特被俘時已經身中三槍,本身存活的可能性并不大。派兵進入加沙地帶最重要的使命還是為了利用人質事件這難得的理由,力圖重創各種反以的政治力量和武裝組織。為此,以軍已經逮捕了包括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部長、立法會議員等政要在內的60多名巴勒斯坦政治人士,甚至直接轟炸哈亞尼總理的辦公大樓。
自2006年1月哈馬斯贏得巴勒斯坦選舉、成為立法會最大的政治力量、并受權組閣以來,以色列就一直推動美國和歐洲對巴勒斯坦施壓,希望通過不承認新政府以及斷絕巴民族權力機構資金援助等方式,迫使哈馬斯就范,放棄傳統的不承認以色列國以及堅持暴力及恐怖斗爭的反以路線。但國際壓力并沒有使哈馬斯做出實質性的妥協。自哈馬斯組織成立以來近40年與以色列的恩怨中,特拉維夫深知它的這個軍事上的夙敵和政治上的新對手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敵人”。奧爾默特曾公開表示,以色列和哈馬斯“水火不容”。
現在,以巴局勢的最大問題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都是“強硬派”掌權——哈馬斯代表的是巴勒斯坦各種政治派別中的“極端派”,而奧爾默特則代表的是以色列利庫德集團中的右翼勢力。以色列前總理沙龍在今年春天突發腦中風以及奧爾默特隨后組閣出任以色列總理,已經預示著巴以雙方各自掌權后的強硬派勢力必定會有一場“惡斗”。6月25日的沙利特被俘事件不過是一個導火索而已。
自以色列前總理沙龍在2005年9月宣布從加沙撤軍,改而采取大規模修建隔離墻和定點攻擊這一瞅準了就“干”的政策之后,以色列對巴勒斯坦的總體戰略是“收縮得更深”、“打擊得更狠”這兩手交替使用。這一政策的爭議性在于:以色列單方面宣布撤軍的“收縮”策略恰恰是為了對巴勒斯坦各種武裝組織更好的“定點”攻擊。以巴之間“潰爛”的瘡口一直在流淌著鮮血。這反過來進一步刺激了哈馬斯中像“卡桑旅”這樣的極端派別更傾向于采取對以色列不妥協的報復行動。
哈馬斯的執政雖然為該組織掌握巴勒斯坦政治權力,因而能夠全面代表巴勒斯坦人民的利益開辟了道路,使他們有可能因從“在野”到“執政”的角色轉換而選擇新的政治綱領和對以色列的政策;然而,由于哈馬斯政府與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之間關系緊張,在以色列的報復和打擊政策刺激下,路線變更不可能迅速出現。哈馬斯政府總理哈尼亞事實上也缺乏對巴境內局勢的實際控制能力。
目前,處境最尷尬的是哈馬斯政府。如果以色列士兵被殺,顯然奧爾默特政府將對巴勒斯坦大打出手,甚至會采取當年包圍阿拉法特總統府那樣的方式“軟禁”、“逼宮”哈尼亞總理。士兵被殺后,以色列的民族主義情緒會讓以色列政壇的“溫和派”住嘴,奧爾默特政府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就有了更大的國內政治條件。如果要釋放以士兵,哈尼亞政府似乎又缺乏足夠的權威說服“卡桑旅”等激進組織罷手。
以色列想要做的,不僅是對哈馬斯的軍事打擊,也包括直接的政治打擊。以色列副總理佩雷斯已在7月2日宣布,以色列將起訴那些涉嫌參與“綁架”沙利特的巴勒斯坦政府高層官員,這就是要向國際社會表明巴勒斯坦的政府官員本身就是恐怖分子。目前巴勒斯坦溫和派代表阿巴斯因為屢受國內抗議示威而影響力大減,其領導的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的能力和聲望也因為前一段開不出工資而受到政府官員罷工的沉重打擊。在這樣的情況下,巴勒斯坦內部的危機也十分尖銳。再加上以色列強勢的軍事打擊政策,巴民族權力機構處境目前十分艱難。
奧爾默特政府當然也留了一手。目前以色列軍隊主要還是在以巴邊境地區活動,對加沙的軍事攻擊主要是炮擊和飛機轟炸。特拉維夫深知軍隊開進去以后的代價會更大,以軍會更容易成為各種巴勒斯坦武裝組織的攻擊目標。要大開殺戒必定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奧爾默特政府還是會選擇“施壓”與“定點”打擊相結合的政策。一旦被俘士兵確認被殺,那么,以軍地面部隊將毫無顧忌地進入整個加沙地帶。
看來,新的一輪暴力沖突又將大規模展開。這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兩國人民和兩個民族共同的悲哀。(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 朱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