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近年來,中韓兩國之間存在著巨額的國際貿易逆差,僅去年就達417億美元。有專家驚呼中國成了韓國“最大的提款機”,認為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主要是由于韓國方面實行的貿易保護主義政策,而且逆差加劇了我國的就業困難。
10月26日的《南方都市報》刊載了吳向宏題為《中國成韓國提款機,中韓貿易逆差為何被國人漠視》的文章,文章認為:“最讓人震驚的不是韓國人怎樣把中國當成了大提款機,而是中國人似乎對此漠不關心……難道我們對自己國家經濟利益的真正所在如此長期視若無睹嗎?”
中韓之間存在國際貿易逆差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對此我們應該如何來解讀,又該得出什么樣的結論呢?事實上,上述結論是不正確的,是居于直覺的非專業性結論,會在民眾中引起對鄰邦的不滿,在客觀上會助長貿易保護主義的情緒,并且會誤導民眾,使他們將國內的許多深層次的經濟和社會問題,膚淺地和中國與其他國家的貿易逆差聯系在一起。
近20年來,國際貿易的自由度空前提高,就美、日、歐和亞洲新興國家這些主要的經濟體而言,自由貿易是基本能夠得到各國法律保證的(除了農產品等一些特殊領域)。我國高速增長的國際貿易規模就是一個很好的例證,我國就是近年來國際自由貿易體制的最大受益者和積極倡導者、實踐者。
中韓兩國之間存在的巨額貿易逆差主要不是由韓國方面在部分領域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所導致的,而是由中、韓、日、美、歐之間的國際經濟分工體系和全球化時代的生產模式所決定的。2006年WTO秘書處發布的“中國貿易政策檢討”報告中就指出,由于日本與韓國等國的跨國公司在中國大陸投資、生產和出口,在事實上將這些國家原來對美國與歐盟的貿易順差“出口”到了中國大陸。如果沒有中韓的貿易逆差,中美的貿易順差也會因此而減少。所以,如果我們孤立地觀察兩個特定國家,如中國和韓國的雙邊貿易數字,在很多情況下就會誘導我們做出錯誤的結論。
所以,正如中國勸說美國不應該對中美貿易順差過分擔心一樣,只要這種貿易逆差不是由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導致的,中國也不應該對中韓貿易逆差過分擔心。中國真正應該思考的是如何實現總體的對外貿易平衡,如何擴大內需,而不是孤立、片面地去追求與某個特定國家之間的貿易平衡。
來源:東方早報 作者:衛志民
(編輯:王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