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當大熊貓還在大洋彼岸代表著神秘而又快速發展的古老中國的時候,中國面孔(關穎珊)已成為了美國形象的代表走向中國。這種來自公共外交專業領域的挑戰,并非形象這么簡單的概念所能涵蓋的。
姚明和章子怡還沒來得及成為中國公共外交的形象大使,關穎珊已經成為了美國公共外交的形象大使。這個或許沒有多少中國人熟悉的花樣滑冰皇后接受這一使命,至少證明了兩個道理:第一,美國外交體系的效率的確很高;第二,中國面孔在這個世界上已經成為了軟力量的“王道”。
我不能說選一個中國面孔來擔綱美國公共外交形象大使,就一定有針對中國的意思。但是當賴斯在宣布任命中說關穎珊體現了“美國夢”的時候,這個使命便具有非常典型的“美國目的”和“全球意義”,更于無聲處聽到了美國公共外交轉變的“驚雷”。
公共外交是一個國家政府影響海外輿論、塑造國家形象的手段,常常通過非政府組織和個人實現。誰都知道,在今天這個世界上論及公共外交資源和實力,無人可以出美國其右。這不但因為美國強大的國家經濟實力、政治影響力和文化動員能力,更因為自打第一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就開始以“克里爾委員會”的形式打造自己的形象,解釋自己的政策、傳播自己的文化、推銷自己的產品。
但是,我們也都知道,今天世界上面臨最為艱巨公共外交使命的,恰恰是這個公共外交能力最強大的美國。我們姑且不談美國在全球尤其是中東地區國家形象的惡化。即便在美國國內,對于外交政策重心的爭論也在美國中期選舉之后塵囂日上。一方面,布什在外交選擇的過程中,從新保守主義的外交路線重回現實主義路線;另一方面,民主黨控制參眾兩院后,對伊拉克的軍事行動難度增大,文化和意識形態影響在國會中變得更加重要。在這種情況下,美國公共外交不得不進行多樣化的調整。從9·11后重點配合政府外交和軍事手段進行的“危機公共外交”,向主動進行長期公共外交轉變,甚至回到20世紀90年代初輸出民主價值和自由市場觀念的年代。關穎珊就是這種政策轉變的典型。關穎珊的任命,暗合美國公共外交手段更加多樣化的趨勢。賴斯在2006年初提出“轉型外交”,就在此得到了體現。
細數起來,近年美國公共外交中的杰出人物,多為女性和有色人種,美國目前負責公共外交事務的助理國務卿凱倫·休斯即是其中出色的一人。這不但體現了美國在自身形象的打造時所推崇的多樣性原則;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了,全球化過程中,無論本國實際政治利益和外交目的如何,全球輿論的道德高地總是為文化多樣性而開放的。
更重要的是,公共外交的吸引力和影響力來源于最基層的社會。26歲的關穎珊平民出身,依靠自己的努力獲得了冰上皇后的美譽。當草根英雄成為國家形象的符號時,那么這種符號必然具備巨大的認同效果。因為海外和國際輿論,能夠從草根英雄中敏感地發現一個國家的基本社會氛圍。
必須承認的是,多樣性和良好的符號雖然不一定完全能改善一個國家的形象,卻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一個國家的形象繼續向著壞的一面發展。這也是美國在面臨政治形象和文化形象割裂的危機時,仍然持之以恒地改善國家形象的理由。在這個領域,先擔任大使,后又負責與中東民眾和媒體溝通的克里斯托弗·羅斯就是一個典型。
形勢還是那個形勢,但是人卻在不斷地改變。當大熊貓還在大洋彼岸代表著神秘而又快速發展的古老中國的時候,中國面孔已經成為了美國形象的代表走向中國。這種來自公共外交專業領域的挑戰,其實富含著許多公共外交以外的內容,也并非形象這么簡單的概念所能涵蓋的。中國面孔的“王道”,還需要中國人自己細細品味。
(來源:廣州日報 作者:周慶安)
(編輯:王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