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中國形象標志將來可能不再是“龍”,由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市公共關系學會副會長吳友富教授領銜,重新建構和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家形象品牌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立項。(12月4日《新聞晨報》)
從古到今,龍一直作為中國形象的一個代表性標志而為中外所普遍認同。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一種神異動物,具有蛇身、蜥腿、鷹爪、蛇尾、鹿角、魚鱗、口角有須、額下有珠的形象。有人認為這是古代炎黃統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圖騰形成的形象。傳說能隱能顯,春風時登天,秋風時潛淵。又能興云致雨,后成為皇權象征,歷代帝王都自命為龍,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龍被中國先民作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龍”,中國人也往往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平添了幾分自豪感。
以想像,如果中國形象標志將來可能不再是“龍”,必然令國人難以接受。據說,“龍”的形象往往讓對中國歷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國人由此片面而武斷地產生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聯想,因而影響到了中國“國家形象品牌”。但實際上,“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為“dragon”,但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形象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征意義都分別甚大。西方的“Dragon”一般帶有邪惡的意味,與東方的瑞獸完全不同。“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認為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但“Dragon”絕不是中國的“龍”。將中國的“龍”翻譯為dragon,本來就是個錯誤。為了避免這種混淆,已經有學者提出,把“龍”的英文翻譯改為發音與漢語接近的“loong”。
近代翻譯家嚴復在《譯例言》中提出:“譯事三難,信、達、雅。”不過,中國人翻譯的外國國名倒都是挺“雅”的——比如,“英”國、“美”國,這些美麗的詞匯慷慨贈給了“England”、“The
United States or
America”,還有“法”國、“德”國等等——我國也可以為自己的龍圖騰選擇一個“信、達、雅”的英文譯名,這只是舉手之勞的“技術問題”,何必非得要“削足適履”、“重新構建”一個非“龍”的國家形象品牌呢?
(來源:東方網 作者:王威)
(編輯:王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