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在線消息:不出所料,查韋斯以壓倒優勢再度當選委內瑞拉總統。
至此,拉美大選年的“大軸戲”依然以左派的勝利告終。從智利到秘魯,從巴西到尼加拉瓜,從厄瓜多爾到委內瑞拉,左派力量或是重掌政權,或是贏得連任,拉美流行“向左轉”堪稱今年國際風云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
拉美左派崛起,與新自由主義式微密切相關。上世紀八十年代末,拉美國家全盤接受西方開出的藥方,信奉“市場萬能”,但時移境遷,新自由主義帶來的貧富分化、金融動蕩、社會失衡等負面效應越來越明顯。物極必反,窮極思變,左派力量卷土重來,反映了拉美民眾探索一條新道路的愿望。當然,左派領導人出眾的個人魅力和明智的選舉策略,以及美國霸權政策激起的反美意識,也使拉美“向左轉”越發順風順水。
大選年塵埃落定,而要觀察“向左轉”之后拉美的內政外交走向,也許有兩個疑問有待厘清。
一是拉美“左派”的涵義是什么?按照《辭海》的解釋,“左派”和“右派”的概念源自法國大革命。1789年5月法國國王召開三級會議,貴族與僧侶坐在右邊,第三等級坐在左邊。其后召開國民會議時,主張民主、自由的激進派坐在左邊,保皇派、保守派坐在右邊。自此,“左派”、“右派”便分別成為政黨派別政治上激進或保守的代名詞。然而,今天的拉美左派,已經不是簡單到可以用“政治上激進”一句話來概括了。他們反對新自由主義,強調社會公正,反對美國霸權,同情和支持古巴,而同時也主張繼續改革開放,放棄暴力革命,不信奉馬克思主義,傳統意義上的左右之分似乎很難對其作出明確界定。況且拉美各國左派對于如何在社會公正和效率間進行平衡,如何應對全球化挑戰等等問題,在理念、政策上差異也十分巨大,若套用單一的概念去解讀,恐怕會是盲人摸象,以偏概全。
二是拉美左派會如何處理與美國的關系?拉美“向左轉”往往被形容為美國“后院失火”,美國媒體也隨著拉美各國大選進程一驚一乍。然而,不能不看到的是,美國在拉美地區的影響力仍不容低估。有統計顯示,拉美國家44%以上的經濟活動都與美國有關。即使是反美言辭最激烈的查韋斯,也并沒有切斷委內瑞拉對美國的石油出口。客觀來看,美國的霸權主義行徑和長期以來頤指氣使的做派,確實令拉美國家憋了一肚子火,而左派當政后,必然會進一步要求獨立自主,同美國拉開一定距離,甚至有查韋斯這樣的眼中釘經常讓美國難堪。但要說形成某種“反美聯盟”,對抗美國在西半球的霸權,未免有些言之尚早。
拉美左派面臨的最大挑戰,應該還是如何緩解尖銳的社會矛盾,謀求進一步發展。如果不能解決好這些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向左轉”的勢頭也未必能長久。比如今年的墨西哥總統選舉,右派的卡爾德龍就以微弱優勢戰勝了左派的奧夫拉多爾,這是今年拉美地區競爭最激烈、最具爭議性的一場選舉,直到上周末卡爾德龍宣誓就職,兩派支持者仍在議會大廈發生肢體沖突。新自由主義的激進政策給拉美國家帶來了深刻的創傷,而在療傷過程中,拉美大多數左派政權也許會采取更溫和、更務實的中左方針,而非一味以猛藥相攻。
(來源:解放日報 作者:易人)
(編輯:王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