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2006年的中東,伊拉克亂象叢生,伊朗核問題僵持不下,此外,以巴、以黎間還爆發了兩場激烈沖突。中東地區原本矛盾錯綜交織、紛亂繁雜的局勢變得更加動蕩不安。約旦國王阿卜杜拉在今年11月份接受美國廣播公司采訪時稱,可以想象在進入2007年的時候,中東地區面臨著三場內戰爆發的可能,要么在巴勒斯坦,要么在黎巴嫩,要么在伊拉克。他這番話似乎道出了今年中東局勢的某種特點:明火愈熾,暗火趨明。
一年來,伊拉克問題日益棘手。即將卸任的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12月4日的一次講話中表示,“伊拉克已經陷入了內戰”。伊拉克的安全局勢不斷惡化,駐伊美軍與反美武裝激烈對抗、教派沖突愈演愈烈、傷亡人數直線上升。而伊拉克的戰后重建工作各方面均遭遇挫折:政府陷入危機,經濟生產蕭條,民眾生活困苦。美國罔顧中東脆弱而復雜的政治生態、執意推行的大中東戰略計劃嚴重受挫,布什為首的共和黨也因此于今年的中期選舉中在兩院全面失守。而美國強行推行的美式民主,引發了廣泛的抵制和反對,日益高漲的反美浪潮更加深了激進組織的民意基礎。
一年中,以色列導演了以巴、以黎兩場沖突。今年夏天,以色列以營救被綁架士兵的名義主動挑起兩場局部戰爭,其政治意味更勝過了軍事意味,而被綁架士兵的命運似乎被人們遺忘了。這兩場沖突都是以色列與阿拉伯世界矛盾激化的產物,以色列不惜兩線作戰、以暴易暴的強硬手段并沒有換來其所期盼的“安全”,反而給各方無辜民眾帶來了無盡的災難。國際社會調停顯得蒼白無力,很大原因在于美國在兩場沖突中不僅消極勸和,且似乎更希望利用以色列來鏟除或重創被其定性為恐怖主義組織的哈馬斯和真主黨,遏制、打壓它在中東的主要對手伊朗、敘利亞。
一年來,阿拉伯世界內部矛盾加深。阿以問題久拖不決甚至沖突加劇,其負面效應映射到了阿拉伯國家的國內政局。在巴勒斯坦,哈馬斯與法塔赫內耗不休,不僅組建聯合政府的努力屢屢受挫,甚至演變到發生兩派流血沖突。在黎巴嫩,黎以戰爭激化了內部矛盾,加上高官被暗殺事件,親政府和反政府力量嚴重對立,頻頻發生的示威活動有演變為動亂之虞。而從更廣的背景看,什葉派與遜尼派的角力日趨激烈。在伊拉克,兩派民兵猶如針尖對麥芒,互相追殺,勢同水火。而地區民眾高昂的反美、反以聲浪中,一條伊朗———伊拉克———黎巴嫩真主黨———敘利亞阿拉維派———巴勒斯坦哈馬斯的伊斯蘭什葉派“新月地帶”正若隱若現,對以遜尼派為主體的阿拉伯世界構成了巨大的政治壓力。此外,不少阿拉伯國家對伊朗與西方國家在核問題上的對峙也感到憂心忡忡。
中東種種矛盾或激烈爆發,或危險積聚,無不與美國霸權政策對該地區的強力介入密切相關。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所長朱威烈教授認為,美國在中東受挫,關鍵在于沒有抓住中東矛盾的核心,即巴勒斯坦問題。巴勒斯坦問題半個多世紀來始終是阿以沖突的根源,正是由于對這一問題故意漠視和處置不當,才使得中東地區越來越像個“火藥桶”。
中期選舉后,美國對伊拉克政策的調整已是如箭在弦,這一調整也將不可避免地牽動其中東戰略的方方面面。此番調整究竟是治標還是治本,對中東地區究竟是禍還是福,人們尚需拭目以待。
(來源:解放日報 成珞)
(編輯:王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