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近幾十年來,世界收入分配形勢一個突出的現象是:不斷偏向資本利潤,勞動者的收入狀況不斷惡化。以美國為例,收入最低的1/5家庭的收入份額,從1970年占國民總收入的5.5%降到了2003年的4.1%。而收入最高的1/5家庭的收入份額則從40.9%,上升到了2003年的47.6%。有輿論抨擊認為,當今的美國是自羅斯福新政以來,甚至是自19世紀90年代號稱是強盜式資本家時代以來,收入不平等狀況最為嚴重和不公的時代。
勞動者的收入差距拉大,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工會——這個美國工人獲得勞動保障的主要途徑受到了嚴重的阻塞。根據1935年的《美國勞動關系法》,要想在企業建立一個工會組織,必須先經過由國家勞資關系委員會主持的企業所有普通員工的無記名投票,獲得超過半數以上支持,這一工會組織才能得到雇主的承認,才能行使法律規定的代表工人進行集體談判等權利。然而,歷史事實表明,由于受上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新經濟自由主義理論和政策的影響,《美國勞動關系法》的這一缺陷不斷放大,已經使美國工人的結社權形同虛設。根據這一制度,資方很容易通過威逼利誘、設法拖延等方式,分化瓦解和打擊員工。
近些年來,由于工會組建困難,傳統的捍衛中產階級和勞動大眾利益的工會組織和集體談判制度,已經逐漸式微。2006年,美國工人的工會化率僅為12%,如果排除公務員因素,美國私營部門的工會化率僅為7.4%。
缺失了工會制度的有效制約,勞資關系不平衡、分配狀況惡化也就成為必然。雖然美國經濟一直增長良好,公司利潤上升,高級經理們拿著八位數的高收入,但是,美國社會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的薪水多年來沒有增加,中產階級家庭的收入實際上是處在1999年以前的水平。與此同時,能源、健康、購置住宅和子女大學學費等家庭的必要花費都在猛漲,個人和家庭的財政負擔不斷加重。有媒體甚至高呼:作為美國社會的支撐和美國夢的具體形式的中產階級,已經處在懸崖,亟待拯救。
其實,二戰以后,以美國為代表,西方世界曾經有一個近30年的中產階級不斷壯大,勞資雙方共享經濟發展成果,社會和諧穩定的黃金時代。但在70年代初石油危機和經濟“滯脹”時期,以英國撒切爾夫人和美國里根總統為代表的西方領導人,對社會政策體系進行了大手筆的改革。為刺激經濟增長,促進充分就業,政府減少了對勞動力市場的干預,強化了企業的經營自主權,抑制了工會的作用。
這一輪的改革的確已經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增長效果。但是,與此相關的是,近些年來,改革的負面作用越來越明顯。與二十世紀中期相比,各國勞動保護狀況有嚴重的倒退現象。以工人的入會率為例,近30年來,除了瑞典、挪威等少數國家,工人的工會化率維持在50%乃至70%以上以外,其他主要工業化國家基本都是處在很低的水平。即便是在傳統勞動保護力量強大的“老歐洲”國家,比如法國,這種現象也相當嚴重。利益受損群體的不滿情緒日益強烈,對抗與沖突成為自然的結果。法國近年來的一系列的危機,包括前年的否決歐盟憲法草案、移民青年騷亂和去年的就業合同法引發的民眾抗議,等等,正是富有公平傳統的法國人長期懷有的這種強烈不滿情緒的集中噴發。
本月初,美國國會眾議院通過了一部對《美國勞動關系法》進行修正的法案,根據該法案,今后,工會組織者只需要收集到普通雇員超過半數的簽名授權書即可組建工會,企業必須承認這一工會,與其進行合作和談判。在眾議院投票結果出來以后,美國最大的工會組織——勞聯產聯的主席約翰·斯威尼興奮不已,他說,“這是美國近70年來最重要的勞動法改革,它標志著美國不斷興起的重建中產階級運動出現了一個重大轉折。”
不僅是在美國,去年年底,歐盟委員會也拿出歐洲勞動法令修訂草案綠皮書,在全歐洲范圍內進行公開討論和征求意見。草案提出的一個核心的新概念,叫做:“靈活安全性”。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在加強勞動力市場改革的同時,呼應廣大勞動者的訴求,加大勞動者基礎權利保護,為所有勞動者,包括各種靈活就業勞動者,設置權利保障的底線。“保護勞動者權益,重建中產階級”已經逐漸在西方世界范圍內形成了一股風潮。(作者是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所副研究員)
(來源: 環球時報 作者:楊鵬飛)
(編輯:王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