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在俄羅斯總統普京即將卸任的最后一年,在外交和內政方面,卻頻頻有大動作。通過普京一系列對內和對外政策的執行,隱然已經為我們勾畫出一副俄羅斯雄起的戰略遠景。
進入2007年,俄羅斯借助能源外交,主動采取攻勢,首先1月底普京訪問印度,和印度達成了在2008年互辦國家年的共識。而2月的中東之行,更是深入蘇聯解體后,早已退出的傳統勢力范圍,給深陷“伊戰泥潭”的美國敲了警鐘。
3月13日,普京再次訪歐,把能源觸角伸向了歐洲腹地意大利。
東方 靠能源輸出拉動地區發展
俄羅斯地跨歐亞,特殊的地理位置決定了其在地緣政治上,勢必要兼顧東西兩端。
印度和中國,對亞洲戰略格局的影響舉足輕重。2007年是俄羅斯的“中國年”,這一年中,除了俄羅斯要加緊修筑遠東石油管道,推動遠東地區的經濟發展外,中俄間的政府間合作也持續升溫,2007年合作項目多達190項。
俄羅斯欲借助能源管線的鋪設,帶動遠東經濟的發展,平衡俄東西部地區的巨大經濟差距。普京1月份訪問印度后,直飛遠東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為2012年在遠東城市籌備亞太經合峰會作準備。普京稱,將要在遠東濱海邊疆區設立經濟特區,投資基礎設施建設,并且建立大吞吐量的能源轉運港。這一系列規劃,都是為在遠東能源管線鋪設完畢后,掃除從西伯利亞腹地外運石油的后顧之憂。隨著俄“薩哈林1號”項目的石油外運,“薩哈林2號”和“薩哈林3號”的相繼投產,相信東北亞地區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會進一步加強。
另外俄羅斯也開始謀劃在西伯利亞建立核能源基地,為石油和天然氣尋求更可靠的替代能源,這也更符合俄羅斯的長遠利益。俄分析人士認為,俄羅斯政府在戰略規劃上,政策已經開始向東傾斜,以實現其在東北亞地區和環太平洋地區崛起的雄心。
西方 石油管道牽扯歐洲命脈
普京出訪意大利,在梵蒂岡首次與教皇本篤十六世舉行會晤,是俄羅斯主動向歐洲國家示好的一個姿態。俄羅斯是東正教國家,教宗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歷史上東正教和天主教始終存在分歧,甚至引發戰爭。當拜占庭帝國滅亡的時候,東正教傳入莫斯科,莫斯科被稱為“第三羅馬”。這都說明,普京在涉及到國家實際利益的時候,讓度了宗教感情,主動向信奉天主教的歐洲國家表明了姿態。
那么是什么樣的背景,驅使普京在訪問歐洲的時候作出務實的選擇呢?原因至少有三個方面:
1俄羅斯在尋求更可靠的能源戰略安全。俄羅斯自身的能源優勢,使其始終處于能源產業鏈的上游,但是隨著俄羅斯與烏克蘭、白俄羅斯在天然氣領域的糾紛,管道運輸問題充分暴露了出來。“俄白斗氣”的結果,讓俄羅斯再次充分認識到了管道控制權對能源戰略安全的關鍵性作用。歐洲是俄羅斯最重要的能源客戶,進入能源產業的中下游產業鏈,有利于俄羅斯尋求更多的政治籌碼。普京訪歐,討論了多年的布爾加斯——亞歷山大魯波利石油管道控制權是談判焦點。普京認為,這個項目關系到全球的能源市場,為擴大從里海地區出口石油提供了可能。
2 歐盟國家意圖通過北約制肘俄羅斯。普京中東之行,俄羅斯對“天然氣歐佩克”的曖昧態度,讓歐盟國家芒刺在背。北約首腦會議上,歐盟各國專門討論了如何防范能源供應中潛在的威脅問題。北約意圖通過壓縮俄戰略空間牽制俄羅斯。
3 俄歐相互牽制,相互妥協。歐盟是俄羅斯最大的能源市場,俄羅斯離不開歐洲源源不斷的巨額資金,兩者存在相互妥協讓步的余地。歐盟的地緣特點,也決定了在能源博弈問題上,俄歐間更多是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
目前,俄羅斯的歐洲能源戰略,也有效的牽制了美國。美國有自己的另外一套能源運輸體系設想。但是由于俄歐合作,歐盟顯然要從實際利益出發,不會簡單的追隨美國的政策。
(作者:劉左元 莫斯科大學哲學系博士生)
(本文僅僅代表作者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