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2003年初,美國和整個世界激烈討論的辯題是:美軍要不要進入伊拉克。然而現在,辯論的問題變成了:美軍要不要撤出伊拉克。伊曼紐爾·沃倫斯坦的這個精彩描述到今天為止,都還能夠準確地勾勒出2003年爆發的伊拉克戰爭給這個世界帶來的變化。因為直到伊拉克戰爭4周年的時候,美國人還沒法結束這場21世紀初期的大辯論。
伊拉克戰爭,是21世紀第一場大規模的地區性沖突,也是進入21世紀后美國第一次武裝推翻一個國家政權的沖突。論證這場沖突的合法性和正義方,是國際政治學者們的要務,而整個世界可能更多關注的是時至今日,由哪個屋大維來關上這場戰爭的大門。為了這個目標,在伊戰4周年的時候,大批美國民眾才會再一次走上街頭表達自己的反對之聲。
伊拉克戰爭之后,不但美國政治,就連國際輿論和世界政治都徹底出現了分裂。盡管多數國家和個人都希望伊拉克問題能夠和平解決,但是在采取何種手段達到和平的方式上,各國的表述都不盡相同。因此,這也造成了伊拉克戰爭的“當局者”誤讀伊拉克,也誤讀了世界。伊拉克戰爭至少證明,這個世界不是一個單極化的世界。
權力不是絕對的,行使權力的方式也并非軍事手段那樣單一。在無限制擴大權力使用的過程中,伊拉克無情地割裂了美國和這個世界的距離。一個擁有絕對優勢權力和權力使用方式的超級大國,在以自身模式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是不是只有一種選擇。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究竟能夠從這場持續4年的危機中吸取到多少經驗和教訓?這個設問可能無法由今天的決策者來作出回答。因為他們中的大多數,只看到了伊拉克戰爭背后可能的能源、地緣利益,而無法看到政治決策中常常忽略的人的因素。
過去4年發生在伊拉克的事情,很可能是今后若干年世界政治權力變革的分水嶺。我們不能如愛德華·卡爾在《20年危機》中所言,完全無視權力因素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但是絕對的現實主義、絕對以權力界定利益的做法,在伊拉克已經碰得頭破血流。這個時候,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對于時代的準確判斷。盡管這不是一個理想主義的時代,但是戰爭留給這個時代足夠多的教訓。這也不是一個對權力聽之任之的時代。所有的分裂,最終都將在生命面前終止。
伊拉克是一部21世紀的“戰爭啟示錄”,但是所有“戰爭啟示錄”的結局都是和平。就連走紅一時的“文明沖突”,其最后也將歸于這個宿命般的結論。如果因為擔心文明沖突影響自身權力,而放棄了民族自決這個普世原則,這就使得美國在伊拉克問題上始終缺乏一個理想的處理方式,只能不斷增加自身的決策壓力和決策成本——這個成本既是駐伊美軍的生命,也是伊拉克民眾的生命。
很多年以后再回頭來看,但愿此刻,世界政治因為伊拉克而分裂的局面只是暫時的。人們在選擇權力博弈的同時,也在選擇一條通向和平與安寧的回歸道路。我們不知道世界在這條道路上還要走多久,我們只知道走過的日子已經足夠久了。
(來源:國際先驅導報)
(編輯:王建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