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整年:多場勢力范圍爭奪戰
美國和北約的步步進逼與俄羅斯的步步為營,將是2007年多場勢力范圍爭奪大戲中最為勢均力敵的一場,其中,俄羅斯對西方的態度與政策的調整是值得人們關注的一大看點。
在經濟逐步走上發展軌道后,俄羅斯對外政策發生變化,其主要表現形式是石油天然氣武器的頻繁使用。2007年2月,俄總統普京在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上發表強硬講話,嚴厲抨擊美國的單邊主義、濫用武力、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以及北約東擴,引得輿論嘩然。這是冷戰結束以來俄元首對美最為嚴厲的批評。普京一番話,折射出俄美關系在“美進俄退”多年后的微妙變化,可能對俄與西方的關系產生比較長期的影響。
當然,2007年對世界影響最大的調整,還應該數超級大國美國的對外政策。
首先,美國對伊拉克政策的調整將牽動反恐戰爭的全局。目前,美在全球的戰略部署受到伊拉克戰爭的嚴重影響,布什政府受到國內外各種壓力,對伊政策做出調整實出無奈。與此相呼應,“反恐”一詞在英國與美國由“熱詞”驟變成“冷詞”,顯示出西方國家民眾對戰爭的態度。爭取選民也是共和黨政府調整對伊政策和反恐戰爭策略的主要原因。
其次,由于全球戰線過長及朝鮮核問題發展的新態勢,美將調整對朝鮮政策。目前,嘗到一些直接對話“甜頭”的美國,還是要借助六方會談這個場合,借東亞各支力量對朝形成制衡。由于伊拉克和伊朗形勢緊張,估計2007年朝核問題仍將在談判框架內尋求解決方案。而與此相關的日本發展核武器的問題,同樣值得人們關注。盡管國際政治波詭云譎,形勢多變,但有一點可以肯定:朝核問題2007年仍將持續高熱。
其他值得關注的調整——
日本調整“爭常”策略
上臺以后,安倍晉三著手改善與亞洲國家的關系。這里既有改善周邊的意圖,也隱藏著“入常”的動機。經歷了2006年“爭常”慘敗的日本,認識到美國不可能全程護送自己進入常任理事國行列。不過,安倍最近否認“慰安婦”歷史的講話,似乎偏離了他的“爭常大計”。
歐洲社會問題調整
2006年接連發生的與種族和社會融合相關的暴力與沖突事件,使“精英歐洲”與“平民歐洲”的階層裂痕越發明顯。2007年,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入盟、斯洛文尼亞加入歐元區、土耳其入盟談判等,可能為歐洲社會發展增添新的不確定因素。而對輪值歐盟主席的德國來說,要力推一直“行路難”的歐盟憲法,恐怕要寄望于改變投票規則。
美國調整拉美政策
隨著更多中左人士執掌政權,拉美各國與美國的矛盾逐漸凸顯。美國總統布什3月出訪拉美,恐怕得為如何與那些剛剛上任的“后院”領導人打交道費一番腦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