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
關鍵詞:“繼承”“創新”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并通過了《關于召開黨的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的決議》,決定黨的十七大于2007年下半年在北京召開。
目前,黨的十七大代表選舉工作正在陸續展開。十七大的準備工作正在有序開展。
每一次黨的代表大會都是凝聚全黨共識,推出新的戰略思想,進行重大戰略布局,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推向新的歷史高度的重要時刻。
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指導著全黨全國人民不斷開創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這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包括:以人為本、實現科學發展、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創新型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推動建設和諧世界、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等。
專家表示,十六大以來的其他重要理論成果涉及經濟、政治、科技、文化、社會、外交、國防和黨建各個方面。
基于此,各方對十七大更深的期待則在于,十六大以來黨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思想在經十七大淬火后有可能更加系統、完備和成熟。用成熟的理論武裝一個更加成熟的政黨,中國共產黨和全體中國人民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探索實踐,繼承和創新有可能步入更加理性自覺的階段。中國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必將能步入新的境界。
中日邦交正常化三十五周年
關鍵詞:“合作”“互信”
中國愿意根據中日兩國之間三個共同政治文件的精神,積極發展睦鄰友好合作,加強同日本在各個領域的合作,包括經濟、貿易、科技、環境保護和國際地區事務。
中國外交部長李肇星3月6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招待會作了上述表示。
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中國國務院總理時隔7年將再次訪日,兩國關系的改善與發展面臨重要機遇。中日兩國之間的“合作”“互信”,成為中國關系發展和世人評價的兩個重要看點。
1972年9月25日至30日,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了中國。9月29日,中日兩國政府簽署了《中日聯合聲明》,實現了中日邦交正常化;1978年8月,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確認了《中日聯合聲明》的各項原則;1998年江澤民訪日時發表《中日聯合宣言》。
溫家寶總理2007年2月28日會見日本自民黨總務會長丹羽雄哉時,對中日關系自去年十月安倍首相訪華以來呈現出的改善勢頭給予了積極評價。
他說,今年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是兩國關系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契機。我將于四月應邀訪日。這次訪問的目的,就是要通過雙方的共同努力,繼續推進中日關系的改善和發展,造福兩國人民。中日和則兩利,斗則俱傷,兩國政府應從兩國和兩國人民的長遠利益出發,從維護地區和平與繁榮的大局出發,增進政治互信,加強互利合作,構筑兩國長期穩定的睦鄰友好關系。
長期以來,中日關系一直受到歷史問題的干擾。日本國內一直存在一股公開否認和美化侵略的極右勢力,他們的言行,一再傷害中國人民的民族感情。近來,日本有的政治人士和媒體片面夸大中國軍事力量和軍費開支增長速度,不時炒作所謂的“中國軍事威脅論”。
在歷史問題上能否減少甚至排除干擾,增加政治互信,推動構建新時期中日戰略互惠關系,這一中日關系看點,在今年顯得更加令人關注。
奧運籌備決戰之年
關鍵詞:“挑剔”“自信”
今年是北京2008年奧運會籌備的決戰之年,年底北京奧運場館建設全面完工。同時,《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華采訪規定》,使得境外媒體更加方便地“挑剔”決戰之年。
北京市副市長、北京奧組委執行副主席劉敬民表示,北京2008年奧運會籌辦工作在“決戰之年”里有六大工作重點。
重點之一是在場館建設。所有37個競賽場館(其中31個在北京),除了一些收尾工程外,主要用于比賽的工程項目都要達到滿足比賽需求的目標。
第二項工作重點是測試賽場,通過一系列國際賽事測試比賽場館的各項設施、技術設備,以及軟件系統的運行情況,2008年奧運會賽時的運行機制也將接受測試。
第三項是北京奧運會賽時運轉體制也將在今年逐步形成。
第四項是開、閉幕式的籌備。
第五項是火炬接力這樣的大型文化活動籌備工作也進入到關鍵階段,火炬的一些基本景觀如火炬的形象、火炬手的服裝,以及火炬接力路線都將在這一年公布。12月,奧運會火炬接力境內傳遞工作培訓和測試啟動。
第六項是受到廣泛關注的奧運會志愿者招募。這項工作去年已在北京展開,今年在全國、海外,以及港澳臺同胞中開展,形成包括指揮系統在內的奧運會志愿者團隊。
旨在“便于北京奧運會及其籌備期間外國記者在中國境內依法采訪報道,傳播和弘揚奧林匹克精神”的《采訪規定》稱,從2007年1月1日至2008年10月17日,外國記者在華采訪,只需征得被采訪單位和個人的同意。
對于中國的報道,境外媒體從來都是自出機杼,各取所需。這一規定甫一發布,境外媒體卻幾乎眾口一詞評價,這表明中國面對境外媒體開始充滿自信。面對境外媒體的“挑剔”,有時甚至可能是夸大其辭、無中生有“挑剔”,北京的自信、中國的自信能保持嗎?能保持多久?世人關注著。而數以千計因了這一《采訪規定》而涌入北京的境外媒體記者親身感知著,報道著。(記者楊桃源
董瑞豐)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