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一個外國人來說,想完全弄清楚法國人繁瑣的禮節,簡直比讀博士學位還難。讀博士有個三年五載差不多就能讀下來,可是想要言行舉止完全符合法國人的規范,哪怕找到像回事的感覺,怎么著也得在法國生活十年八年吧。先不說別的,法國人的貼面禮就讓許多初到法國的人大為撓頭。
今年年初,法國社會黨總統侯選人羅雅爾訪華期間,到北京一戶普通家庭做客。臨別前,女主人送給法國客人一副漂亮的"中國結"和一些小禮物作紀念。為表示感激,羅雅爾站起身來要和她行法式貼面禮,但這一舉動卻讓女主人不知所措,兩人嘗試了好幾次"貼面"都沒有成功。最后羅雅爾與女主人都尷尬不已,讓在場的記者笑倒一片。
這種貼面禮的法語名字叫"BISOUS"。我剛到法國時,看到別人BISOUS時還有點害臊,心想這法國人就是浪漫啊。經過別人指點,才明白這并非以前所理解的親吻,而只是一種普通見面禮節而已,跟浪漫不浪漫根本沒關系。簡單來說,就是親朋好友間見面或分手時,通常雙方都會互相用臉頰碰一下,嘴里同時發出"嘖嘖"的聲音,聲音越大表示越熱情。通常從右頰開始,左右各碰一下;蛘卟灰欢ㄕ娴呐錾希皇窃谀橆a附近虛張聲勢一下,也要發出"嘖嘖"聲。如果真的用嘴親到臉頰上,說明她們的關系真的鐵到了一定地步。但平時還是要避免用嘴碰臉頰為好,否則在餐廳或食堂里熟人見面后,一張油乎乎的嘴伸過來,你說接還是不接?
BISOUS的次數根據地區不同,講究也不一樣,巴黎一般兩下,在我學習法語的昂熱是兩下或四下,再往南到普羅旺斯是三下或四下,據說有的地區是五下,不過我還沒真正見識過?上攵绻麉⒓右幠1容^大的聚會時,有幾十號熟人的話,大半個晚上就甭干別的了,來得時候BISOUS幾百下,走的時候再BISOUS幾百下,說起來也夠煩的,可法國人卻樂此不疲。還是比利時和荷蘭簡單,我們在復活節假期旅游經過的這兩個國家,據說都只需要一下。其實法國人也分不清其中的區別,反正到哪個地方就入鄉隨俗就好了。
一般情況下,只會在女人之間或者男女之間進行BISOUS。但在法國南部、比利時的法語區,就像東歐和中東地區一樣,男人之間偶爾也會BISOUS
。4月25日夜里,在紹萊市參加羅雅爾伴侶、社會黨第一書記奧蘭德演講結束后的酒會上,我就看到奧蘭德跟一名男性朋友也"嘖嘖"來了兩下,因為已經有了一定經驗,所以我當然不會認為這位政壇風云人物在玩"斷背",而是今晚有個鐵哥們來給他捧場了。我們不妨可以把它理解為在我們中國,男性好友間有時候也會互相擁抱一下。BISOUS的言外之意本來就是為了表示鼓勵和親密。
作為打招呼和彼此交流感情的媒介,必須拿捏清楚BISOUS的時機和場合,如果在商業場合或者其他正式場所,除非老朋友老主顧,否則還是握手為好。即使該進行BISOUS,也要弄清楚什么時候該跟什么人BISOUS,BISOUS到什么程度為宜,每次到底是從左邊還是右邊開始......如果你能夠應付自如地在社交場合與人BISOUS,那說明你離成為一個準法國人也不遠了。至于這門禮節到底是什么時候開始盛行的,那是禮儀考古學專業學生才做的事情,我這里就暫且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