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儒家經典之一,原是約秦漢之際《禮記》中的一篇。宋代被從《禮記》中抽出,與《論語》、《孟子》、《中庸》并列為“四書”,因而它不可免地帶有宋時理學的痕跡。
《大學》是講學習法則的著作。說是法則,是由于它近乎本體論,因而有“則”的含義;同時它又不是本體論著作,畢竟還是談“學”的,因而還屬方法論著作。與其他同類著作不同,它講的是學習“大”方法,故曰“大學”。
一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是《大學》的核心思想,其中關鍵是“道”、“德”二字。韓非子所謂“夫道者,弘大而無形;德者,核理而普至”(《揚榷第八》),
是在說事物的共性“道”和個性“德”的關系;道,講的是形而上,德,講的是形而下。《辭海》解釋得明白:“‘德’,指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管子?心術上》:‘德者道之舍’”。
德,在管子和韓非子著作中均與“得”通,得者,得道之謂。
此前,老子有《道德經》,它本原是《德道經》,
這反映了中國傳統思維中“道”從“德”出,即先講“實事”(德)再談“道”理,先談“問題”,再談“主義”的特點。在老子《道德經》中,形而上者曰“道”,形而下者曰“德”。“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是說真“德”是有“道”之“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是說那種徒有虛表的無“道”之“德”,可稱為“無德”。這與“道,可道,非常道”是同類判斷句式:意即形而上的“道”是不可言的,而可言之道則是形而下的,因而不是真“道”;“非常道”,接近于形而下的“德”。《老子》說萬物“道生之,德畜之”
,這與管子的說的及“德者道之舍”是一個意思,即“德”是“道”的具體物質載體,是事物的存在方式。《易?乾》:“君子進德修業”。這是后世先入“事實”再去“求是”、先“格物”再來“致知”、先談“問題”再談“主義”的認識方法的較早的表述。
春秋時期的這種反對脫離具體對象的坐而論道的思想方法,到秦漢之際的《大學》中進一步演化為“格物致知”,它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這一核心思想的進一步闡述。格物,即先確定了事物的“德”性;致知,即后知事物的本性。學習之道,在于且也難于先明“實事”(“明明德”);明于“事”,方知“道”;明乎“實事”,方可“求是”。正可謂“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東漢時,這種思想方法又被概括為“實事求是”
,而后宋人“器”與“理”關系的討論、20世紀20年代中國人關于“問題與主義”的討論及40年代中國共產黨
“理論聯系實際”的延安整風,都是中國春秋時期“德”、“道”關系認識的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