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言專欄
隨意走近北京的任何一家大一點的書店,都能買到與日本有關的書籍,很多書店的國外小說書架,裝滿了整整一書架的幾十種翻譯成中文的日本小說。這一兩年,研究日本社會、歷史、經濟的書籍,出版了數百種,日本正在成為中國讀者關心的一個重要方面。
戴季陶筆下的日本政治與軍事,周作人敘述的日本社會,他們的著作還在影響著現代中國讀者,二戰期間美國人本妮迪克特寫的《菊與刀》,似乎是中國年輕人理解日本的必讀作品。但是,浮世繪中所描繪的享樂安逸的町人(封建時代的市民)、二戰后邋遢閑散的日本人、50年代日本生產的仿冒品,這些是戴季陶、周作人、本妮迪克特在寫作時不曾看見的,而上個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起飛,步入經濟大國以后,新一代日本產品、日本人的勤奮誠實,讓日本的形象與60年前的日本完全變了摸樣,理解日本需要有一個新的角度。
盡管談日本的書籍汗牛充棟,日本小說能讓人對那里的社會有一些了解,但最終是大多數中國人盲人摸象,難以對日本有全面的認識。到日本訪問數日,走馬觀花,同樣不能解決問題。理解日本,可以從政治軍事、經濟社會各個方面切入,但最后能達到與日本的相互理解,恐怕要用一個抽象的詞:“人情”。
大學生們感受到的日本“人情”
“走近日企,感受日本”訪日團的大學生們,前不久在日本看到了他們在電視電影上多次看到過的東京的高樓大廈,京都的古寺神社,不過讓他們感觸最深的則是日本人的敬業精神,待人的真誠實在。
訪日期間,有一個晚上是住在日本市民家中。這些日本市民中,有些是公司職員,也有前駐中國大使,他們都是乘坐地鐵來到大學生們集合的地方,用他們能使用的日文、中文、韓文、英文,最大限度地表現了他們對大學生的歡迎。
沒有刻意制作的大魚大肉,很多家庭是幾口人加上中國大學生圍在一起,吃一餐很平常的晚飯,讓人感覺到一種平常,沒有任何感情、心理上的負擔。雙手接過大學生送來的禮品,鄭重地放在小炕桌上,很多日本家庭并不立即打開,但必定要深深地鞠躬致謝。第二天,全家能出動送大學生去車站的又一定要全體出動,很多夫婦一直把大學生送到住宿地點,包括前大使那樣的高官,也是和夫人乘坐地鐵親自把學生送了回來。但在離住宿地點只有幾步之遙的地方,前大使停下了步伐,讓夫人一人把學生送到老師那里。如果不是對日本有點了解的人,包括在前大使家里住了一晚上的大學生,原來并不知道這位盛情邀請大學生去家里住宿的人是不久前在中國當大使的著名外交官。
日本人特別愛送禮。但每次總是送很簡單的一個小禮品,很少看到日本人大包大包地送貴重禮品。接受對方送來的一個小小的禮品,同樣也回贈一個滿懷情意的小禮物,這樣的禮品是人際關系的潤滑油,留下的是一種淡淡的情感,一種讓人難以忘懷的回憶。
聯系去參觀日本大企業往往非常困難,但企業一旦同意去參觀,便會拿出十分的熱情來。那些排在世界500強企業的第一陣營的企業更是如此。大學生們去參觀訪問時,企業的副總裁、或者是從中國特意趕回去的中國總代表,會十分認真地向大學生們介紹企業,回答同學們提出的種種問題。大雨中,大學生乘坐的汽車就要離開企業時,人們依然能看到中國總代表在雨中向同學們揮手道別。
日本最大的特點是富有人情
說是日本人工作做得細致,不如說日本人在交往中把人情發揮到了極致。在任何一個商店、飯館、地鐵上,沒有一次讓人感到不愉快,對待日本國內與國外客人沒有兩樣,表里如一。
和中國相比,日本國土不夠大,人口也遠沒有中國多,關西關東沒有太大的區別,日本的人情更近乎于一致。細膩清淡,好禮不爭是日本人情的一個很大的特點。周作人曾于1925年寫過一個短篇散文《日本的人情美》,他說:“日本國民性的優點據我看來……是富于人情。”他把日本民眾的人情特點說得十分清楚。這種人情今日猶存。
我們理解日本,需要從人情的角度去觀察,在真正了解了日本的人情之后,說出的話才能讓日本民眾接受,民間中的一些感情上的摩擦才會消去。
(陳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