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1.
國民黨政權垮臺的外部原因是軍事失敗,就在遼沈戰場連連敗北的情況下,而在國統區實行的大力度銀行改革則是從內部擊毀蔣政權的關鍵力量。蔣介石垮臺前夕,江北共產黨軍隊的攻勢和江南的通貨膨脹都已不可遏制,而此時的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還在敦促蔣介石必須實行“最徹底的改革”。無獨有偶。就在中國政府大力扭轉嚴重的社會分化現實的當口,2006年12月美國財長保爾森率團訪華前夕也在“要求中國加快市場開放步伐”。二者比較,司徒雷登的建議有利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成功,而保爾森的“要求”則會從內部加劇中國社會分化并為在東海可能出現的外部危機作好鋪墊。
402.
國家的生命期與所謂“民主制度”并非產生必然聯系。比如資本主義制度下的張伯倫和社會主義制度下的斯大林在希特勒面前反應都遲緩并都受到重創;美國政府也是在國會的壓迫下走上朝鮮和越南戰場的,終于導致國家衰落。而尼克松與中國改善關系,拯救美國于戰爭泥潭,還是在國會不知情的情況下實現的。可以說沒有尼克松的“秘密”外交,就沒有美國后來戰勝蘇聯的歷史。
國家的生命期與國家文化有著不可分的聯系。與我們保持身體健康的道理一樣,只有承認物質的多樣性、世界的多元性,知道節制國力的國家,才能較久地維持國力。
403. 家,本義為養包括奴隸在內的家畜場所,與拉丁語familia同義。Familus,指一個奴隸,而familia,則指全體奴隸。
404.
媽,女馬,不敬誣字。它最初可能指從其他部落擄掠來用于干活和生育的女奴。與其他家畜關于一所,視同女馬。奴隸的養母稱“媽”,本部族養母曰“母”。奴隸身份解放后,母、媽二字通用。今人生活中“老媽子”之說便是上述古意識在后世的延伸。
404. 母,雙乳垂胸狀,養育本部族之女人,敬詞。故后有“國母”之稱,而無“國媽”之說。
406. 父,雙斧交叉狀,“法西斯”。絕對父權,敬重之極,故有“國父”之稱。
爸,從父權。巴,本義蛇,爬伏狀。
407. 在一定時期內沒人“重視”,對學術發展是一種幸運;而在歷史中,始終沒有人民的重視和支持,那對學術而言卻是莫大的悲哀。
408.
今天一些解釋“改革”正當性話語有些與“文革”后期的“就是好!就是好!就是好!”之類的歌詞相似,其實,當語言變成了不容討論的口號時,這種語言的解釋力就已死亡。
409. 世界上沒有一個大國有力量可以與兩個以上的大國對抗。
古羅馬人開始只是為了自衛,先與北方的高盧人打仗,后又與南方迦太基人發生戰爭,取得輝煌勝利,后繼續向整個地中海國家進攻,結果導致羅馬帝國整個滅亡;19世紀初,拿破侖與英國作戰,取得輝煌的勝利,繼而于1912年輕率深入俄國,其后三年便遭到失敗;20世紀40年代,德國希特勒開始跟英國作對,贏得西歐,1941年正在得意之際揮師直奔俄國,其后又是三年便遭到失敗;同期的日本開始與中國開戰,初期取勝,1941年底又與美國開戰,其后還是三年失敗;50年代在朝鮮戰場上,美國與中國和蘇聯對陣,美國三年便敗;60年代在越南戰場上,美國還是與中國和蘇聯作對,結果時間是長了些,但也是敗得沒有面子。勃列日涅夫時期的蘇聯與中美作對,結果蘇聯很快敗陣并于戈爾巴喬夫時期解體。現在小布什更是點名向七個所謂“邪惡軸心”國家叫板,如果有一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知道這是老虎吃天,只能是耗盡虎力后一無所獲。
410.
1948年印度和中國都面臨著有外來支持的國家分裂的危險。結果是受著西式“民主”熏陶的尼赫魯放走了巴基斯坦;而毛澤東則“不可沽名學霸王”打過長江,1950年初又一氣拿下西藏。年底又入朝參戰擊退美國人。不同的領袖,不同的結果:現在印度原來的版土上有著兩顆互為目標的原子彈,而在中國則是統一使用管理的核武器和剛剛飛上世界屋脊的青藏鐵路。
411. 目前的中國已是飛龍在天,未來的中國將要潛龍在淵。
412.
那些不著邊際而又滿嘴“世界前景無非三種可能性”、“其結果是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學者,如沖在國際前臺,鑒于他們的真誠和不知疲倦的勁頭,確實有著積極且他人不可替代的戰略迷惑作用。這些人對中國崛起是有貢獻的。塔利班和薩達姆沒有這種人材,反將剛上臺就喊著中國是“潛在對手”的小布什引向并使之陷入中東。由此,中國在新舊交替因而是比較脆弱之際獲得了難得的“戰略機遇期”。
413. 小白鼠在轉籠中快樂奔跑:自以為轉籠圍著它跑,其實是它在圍著轉籠跑;自以為在消耗著轉籠,其實是轉籠在消耗著它。
414. 歲月總是如歌,往事并非如煙。我們是樂觀主義者。
415. 說相聲,要義在一個“說”字,而喊出的相聲則是沒有一個不失敗的。
416. 靠自貶或挖苦同伴來取樂聽眾的,那不叫相聲而叫洋相。
417. 男人說這女人真煩,那是喜歡她;女人說這男人真煩,那是在下逐客令。
418. 男人說恨,那是絕望;女人說恨,那還有希望。
419. 齋,溫文而雅,故曰:雅齋。
420. 老子說的“反者,道之動”與黑格爾說的歷史“惡動力”,意思相合。
421.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是《大學》的核心思想,其中關鍵是“道”、“德”二字。韓非子所謂“夫道者,弘大而無形;德者,核理而普至”(《揚榷第八》),
都是在說事物的共性“道”和個性“德”的關系。太田方解釋韓非子話說“道之在物曰理,明驗事實曰核”。《辭海》解釋得更明白:“‘德’,指具體事物從‘道’所得的特殊規律或特殊性質。《管子?心術上》:‘德者道之舍’”。
這用現代話語表述,德,就是具體的時空結構,道,就是其中的坐標系。不明白具體的時間空間,就無從確立坐標;而無坐標,則時間空間也就失去了方向和意義。由此可見,中國古人講究的是“德”中之“道”,反對的是無“德”之“道”即脫離具體對象的空論。
422.“格物致知”,是“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的另種表述。格物,即先確定了事物的“德”性,后知事物的本性。學習之道,在于且也難于先明“實事”(“明明德”);明于“事”,方知“道”;明乎“實事”,方可“求是”。正可謂“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老子《道德經》,本原是“德道經”,
這反映了中國傳統思維中“道”從“德”出,即先講“實事”(德)再談“道”理的特點。這種思想到漢時概括為“實事求是”
。后宋人“器”與“理”關系的討論、20世紀20年代中國人關于“問題與主義”的討論及40年代中國共產黨延安“理論聯系實際”的整風,都是源于中國春秋時期“德”、“道”關系的認識,是貫穿古今的“事實求是”認識路線的繼續。
423.
如果說,在20世紀50年代有可能搞垮毛澤東中國的不是西方的艦炮,而是西方的“糖衣”,那么,在21世紀初能搞垮中國崛起的也不是西方的導彈,而是西方的墨水和趙括、蓋達爾們的口水。
424. 足,止于口。調查研究,杜絕空論。
走,止于土。落根于地,足不踏空。
425. 利為弊之舍。
426. 個高影長。
427. 人的缺點潛藏在優點中,出現于優點的過度展示后。
428. 位,人立有位,人跪為傀。
429.
與戀愛比,生孩子是痛苦的,但生孩子使姑娘成為女人;與軍營生活比,戰爭是痛苦的,但戰爭使士兵成為軍人;與開會講演比,寫作是痛苦、孤冷、漫長的,但寫作——如果它是嚴肅的話——會使靈感成為學問,使才子成為學者,使一堆琉璃瓦,成為記念碑。
430.
光打扮不生孩子,那不叫女人;光劃拉土地而不打糧食,那不叫農民;光練正步而不打仗,那不叫軍人;只開會講演上電視而不嚴肅寫作,那不叫學者;只主編而無專著,那不叫專家。
431. 守不住窮,就過不得富。有了最低生活保障,守窮就是守做人的底線。有底線,就有了事業的根基;能守住底線的人,是有事業希望的人。
432.
警醒于20世紀30年代慘敗之中的共產黨延安學風,對于今天的中國仍有巨大的指導意義。殷鑒不遠。蘇聯沒有倒在西方的導彈之下,而是被淹沒在西方人攪和出的蓋達爾口水之中;那么,21世紀的中國也不會被西方導彈所擊垮,最有可能的也是倒在西方墨水和食洋不化的口水之中。
433.
人生如攀巖,有人起步抓的藤枝是綠的,卻中途跌入深淵,這是由于藤末雖綠而根已腐爛;有人起步抓的藤枝是枯白的,卻登上山頂,這是由于藤末雖白而根已泛綠,因而越拉越堅實。
434. 有報道說東北人工飼養的老虎怕羊,這不由得使人想起大清的八旗。
435. 歷史表明,不曾見過血的軍人只會出現在舞場而不會出現在戰場。
436. 佛說人有九九八十一難,與毛澤東說的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接班人是在大風大浪中成長的,都是在強調經驗,尤其是失敗經驗在認識論中的作用。
437. 行政有事辦事,學術沒事找事。
438. 為文者可以不識人,但不可不認字;為政者可以少識字,但不能不多識人。
439. 行政交人,學問交神。
440. 男權壓迫將使21世紀出現女性總統群主導國際政治的時代,而導致男性能力快速衰退的原因不是別的,正是男權至上的觀念和重男輕女的習俗。
441. 與戈爾巴喬夫的妻子賴莎不同,美國的希拉里已意識到能將克林頓扶上總統寶座的人,自己也能坐上總統寶座。
442. 人是罵不垮的,但可以吹垮;如果是自吹,那垮得就更快。
443. 過去孩子上山下鄉受苦,現在孩子進城受苦。苦,是上帝造人的前奏。
444. 冷落,是上帝賜予文人的特別恩惠,古今名篇多不是用黃、金、假等手段熱捧出來的作品。
445.
蘇聯后期出了問題不能由此否定列寧與十月革命,文革后期出了問題不能由此否定毛澤東與中國革命,中國改革后期出了問題不能由此否定鄧小平及其改革的動因,這與病人得了病,醫生不能由此埋怨病人本不該出生,或認為治病的最好方案是病人立馬自殺的道理一樣。
446.
醫生看病不應只為宣傳自己的理念,而應為治病救人。藥方再好,開藥方的邏輯再嚴密,但不治病或治壞了病人,那就不是好藥方。學者應當學會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而不能只將學問用于所謂“建立學術體系”,不能解決,或根本不想解決中國問題的學問,不是好學問。
447. 情人節有人問送玫瑰,我說送半枝。問其故,答曰:半連一人為“伴”,簡稱老伴。
448. 每逢佳節倍思親,是因為每逢佳節倍孤獨。
449.
看了中國2006年除夕天空中奔放的多節多向竄天煙花,深覺美國愛國者導彈就不是技術;昨天我們的四大發明沒有變成堅船利炮,今天這些同類技術再不能只應用嬉戲而不應用于國防。
450.
有《心語》將“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中的“小人”解釋為小孩子,如此也可將“女子”另解為“女孩子”,如此則會由“近則不遜遠則怨”得出“孔子不喜歡孩子”這樣離譜的結論。
451 “文革”中曾有許多人也上“大講臺”批判愛因斯坦,現在當事人都不好意思提這檔子事了,但這并不表明此后我們不會再重復這樣離譜的事。
452. 語言的力度來自學術生命的力度;學術生命的力度又來自其扎根于生活的深度。
453. 落潮之時,越游離岸越遠;漲潮之際,靜漂自可登陸。
454. 玫瑰,如移入心中,當混著糞土,不然它既不能持久保鮮,也不會茁壯成長。
455. 缺點是優點之母。
456. 海戰必須是攻勢的,因為海上沒有退路。
457. 天高不過九重,地廣不出五極(東西南北中),故曰:九五至尊。
458.
臺灣猶如被美國人綁架了的中國孩子,綁匪的目標并不是要領養孩子,而是要敲詐孩子的父母。如果中國政府不接受綁匪敲詐,那綁匪也無法“撕票”,最終也只能以尼克松“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的美辭,將臺灣——在挑撥日本與中國為此沖突之后——拋給中國大陸而不是日本。這是因為在西太地區日本是離美國最近的完全海洋型并以海權為生命的國家,而中國則是離美國本土較遠的陸海兼容型國家。
459. 藥方越無所不包,其療效越差;學術概念解釋的對象越“全面”,其內容就越不知所云。
459. 近代中俄在朝鮮半島綏靖日本留下的教訓是:喂豬不可驅虎。
460.
笑到最后的是笑得最好的:1937年中國抗戰,1940年中國已被分成若干個政治實體,1945年中國減化為兩個政治實體并成為四大戰勝國之一;到1949年中國除臺灣外基本完成國家統一;1953年中國在朝鮮戰場上打敗曾打敗日本人的美國人;1964年中國成為世界上為數不多的有核國家。而中國完成這樣的神奇轉變只用了27年的時間。
461.
征服者被被征服者所征服,也是大國興衰的一條重要規律。如果說,利用日本肢解中國主體地緣政治板塊是一百多年來美國東亞外交的企圖,那么借助美國來虛化這一企圖從而保住了中國在亞洲的主體地位,則是二戰中中國政治家贏得的最大成就。看看1940年前后中國支離破碎的狀況,再比較二戰后被一分為二的朝鮮、印度,可說中國才是二戰中太平洋戰場上的最大贏家。
462.
朝戰和越戰中,美國打仗為了老大的“面子”,中國參戰則是為了自衛的“里子”。保面子使美國的戰爭目標失去了底線,保里子則使中國目標始終不出三八線。此間,美國領導人犯了與后來蘇聯赫魯曉夫和戈爾巴喬夫同樣的扮演世界“超女”的錯誤:風頭出盡后便是洋相十足。
463.
高考報名如排隊上車,選擇學校無非是選擇排座隊還是站隊。車開動后,二者的差別歸于消失,因為大家下車時面臨的世界都是一樣的。學校說到底只是一種人生包裝,正果與否往往在“九九八十一難”的磨礪之后。
464. 貴州,貴于周,周,開門大吉。
四,肆也,野之謂;川,路路通。
465. 窮時防匪,富時防賊,盛時不安,家國同理。
466. 今人出名靠電視包裝,古人出名靠民間的傳頌和想像。
467.
如果說19世紀日本侵略臺灣的企圖是以1872年10月15日吞并琉球開始,以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結束,那么,21世紀臺灣的命運也必將從中日不能擱置的釣魚島主權“爭議”開始,而以爭議的結果而確定。
468.
2007年5月28日,美國駐伊拉克大使瑞安?克羅克和伊朗駐伊拉克大使哈桑?卡齊米?庫米在巴格達進行了約4個小時“具有積極意義的”會談。美國國防部長蓋次于6月1日首次宣稱,可以仿效駐韓美軍長期駐守韓國這一模式,將目前駐守伊拉克的美軍駐守期限再延長50年。落葉知秋:可憐的伊拉克將遭遇一分為二乃至一分為三的厄運。
469.
出色的理論研究,在更多的時候,缺的不主要是知識,而是立場;不主要是毅力,而是說出基于國家和人民立場的真理,尤其因說出這種真理而被邊緣化的勇氣。
470. 中西繪畫,簡繁而已。
471. 國畫水墨,至簡至美。
472. 改革開放初,周末圖書館門前的自行車早已黑壓壓堆滿了一大片;現在周末,舞蹈學院門前的小轎車早已排起接人的長龍。
473. “航母”是海上作戰體系的核心標志而非體系本身,而保證航母有效戰斗力的基礎一半在太空,另一半則在深海。
474. 目前朝鮮導彈技術發展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威力大且打不準,有時升到半空還掉了下來,這比日本精確性能較好的導彈更具威力。
475. 2006年10月9日,朝鮮進行了核試驗,11日上午8時56分,日本東北地區發生里氏6級地震。震中位于福島縣附近海底。
476.
我們現在五十多歲的學者,是計劃經濟時代的受益者,讀書從小學到大學,有的還從本科到博士,都是在國家和人民完全資助下完成的。即使從純經濟學的角度看,我們也要對國家和人民有所感謝和回報。
477. 研究所有名的標志不在主辦大型國際會議或“高層論壇”的數量,而在于其研究人員受邀,甚至因珍惜研究時間而婉拒參加這些會議的次數。
478. “論從史出”,即理論來自事實,尤其是來自相互聯系著的事實即歷史。這實事求是的方法。
479.
毛澤東在延安窯洞而不是在哈佛學堂,用中文而不是用英文寫的《論持久戰》仍是今天國際政治學必讀范文,這篇文章讓那些埋首于西方學術流派并以此哼哈自喜的學人難堪。這些人常以英文能力,尤其英文口語能力好為榮,似乎覺得:懂英文才能看天書,正如當年王明也覺得只有懂俄文才能懂馬克思列寧主義一樣。
480. 基辛格向學生推薦毛澤東的著作,盡管是見仁見智,但這說明毛澤東的書不僅是政治哲學,而且在學術素養訓練方面,仍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
481. 國際邊界只有在資源稀缺的沙漠地區多為直線;而在資源富饒區域則曲曲折折。國際邊界的拐點其實都是國家實力較量過的結果。拐點越多,流血越多。
482. 國際政治研究也是“圖窮匕首見”,“圖窮”是理論說明的盡頭,“匕首”是理論研究的結果。
483. 在中國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我們仍在享受毛澤東及其戰友們留下的巨大物質和精神遺產,如果這時還否定毛澤東及其戰友們的事業,那不是無知,就是無恥。
484.
沒有毛澤東領導的生產資料所有制革命,我們今天的許多富人仍可能是一貧如洗;今天許多學有所成的知識分子仍可能還在大學之外為生存奔走;我們的許多高速公路,更遑論青藏鐵路,仍像今天的印度那樣,因產權不清而長期被擱置在圖紙上。
485. 為國家利益寫文章,是學者的本分,更是我們每一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486. 書店讀書,猶如閱人:書臟人臟,書俗人俗。
487. 書是作者靈魂的鏡子。
488. 臺海布局,貴在謀勢。
489.“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域”,不謀東海者,不足謀臺海。
490.
在20世紀50年代的兩次炮擊金門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與臺灣當局的臺海“拔河”中測試出了蔣介石和美國的底線和極限:蔣介石的底線是保住臺灣,極限是不將賽繩拉斷;美國的極線是希望將賽繩拉斷,底限是兩岸長期分治。前者只是想贏得與大陸的“比賽”,而后者只想最大限度地利用這場“比賽”,但不愿為這場“比賽”付出任何代價。
491.
如果中國自己不出現重大——比如太平天國式的——動亂或分裂,在中美太平洋東西兩岸“拔河賽”中,美國希望臺海之間拉斷賽繩,但不希望中美之間拉斷本用于阻擋日本南下的賽繩。因此,在臺灣問題上,美國最終會兩利相權取其重:以犧牲或部分犧牲臺灣的利益換取與中國在全球合作中的戰略利益,并將臺灣問題作為燙手山芋引誘而不拋給日本,讓中國經過與日本交手而取回臺灣。美國在二戰后留下的“釣魚島問題”,就是為這場交手拋在東海的“金蘋果”。
492.
美國《福布斯》雙周刊2001年6月11日刊登英國著名史學家兼作家保羅?約翰遜《關于美中關系的七點意見》的文章,認為中國有兩條主要邊界線:太平洋西岸的海上邊界和中亞地區的陸上邊界。一條通往戰爭,一條通往繁榮。美國必須讓中國明白,爭奪海上邊界周圍的領土主權只會給自己招惹麻煩,而設法開拓中亞地區的經濟機遇將得到美國的贊許、必要時還會得到美國的幫助。必須不惜一切代價讓中國相信,命中注定它的前途在亞洲。
現在中國一些學者的觀點,不管他們如何繞彎,其觀點與約翰遜的“意見”,異曲同工。
493. 知識靠拼,學問靠養。
494. 人才猶如美麗的氣球,被壓在人群中的時候,眾人拍打取樂;一旦它沖出人群,眾人又如捧月般決不讓它回來。
495. 適合思想性人才的成長環境,不是“重用”,而是冷落。
496. 孩子長大前都得摔幾次跤,打幾次架,不然他在成人堆里是混不下去的。國家也是這樣。
497. 普京到中國直奔少林寺,他告訴人們:這個世界得靠扳手腕!
498.
薩達姆不懂政治又好作秀,以至臨死還不忘盡其所能扮秀態。薩達姆對伊朗和科威特是“橫眉冷對”,可對美國卻是“俯首甘為”。美國讓他交槍就交槍,很像陳獨秀和戈爾巴喬夫。美國人說你有大規模殺傷武器,他說沒有。為取信于美國,他讓美國搜身直到裸體。美國此后就出兵伊拉克。布什后解釋說,盡管在伊拉克沒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還是要打伊拉克。為什么,因為薩達姆腦子里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腦子里有也得收拾你。
499.
薩達姆背叛了早年的戰友。這很像出賣梁山兄弟們的宋江。梁山被“滿門抄斬”后,宋江就被毒酒毒死了;伊拉克亡國后,美國人就把薩達姆從地洞里面抓出來,再放在監獄里面讓他學美式法律,最后還是被吊死了。死前薩達姆仍不忘秀,很像阿Q:媽媽的,二十年后老子又是一條好漢。
500.
日本的麻煩是不能按身量衣,本來是小腦袋,可明治天皇卻給日本訂做了根本頂不起的大帽子,硬要做世界大國。從此日本就沒過過好日子。所謂“明治大帝之遺策”成了大和民族的精神負擔,而日本也由此成了亞洲人民的精神負擔。
(張文木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