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估機構勿缺位
一些知名的信用評級機構在這場次貸危機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據美國《商業周刊》報道,近幾年來穆迪與標準普爾評級機構在擔保債券市場上獲利豐厚,但其評級的標準目前正遭到質疑。
擔保債券市場成立于1987年,交易以債券、貸款、金融衍生物為收益的證券。自2001年開始,大量機構投資者涌入,該市場的交易規模在短短幾年就擴大了5倍,到2006年市場交易規模已達到1萬美元。《商業周刊》的報道批評說,“如果沒有評級機構的認可,許多投資機構如退休基金或大學發展基金是不可能購買到擔保債券的”。
在過去幾年里,信用評級機構與發債銀行存在“親密的關系”:評級費用不是由投資人負擔而是由發債公司付費;不是投資人付費,評級機構就會親自指導發債公司如何修改以獲得高分;在評估中,評級機構并沒有檢查各個貸款的風險,而是根據發債公司提供的資料應付了事。
隨著次級貸款危機波及到擔保債券市場,貸款債權中出現了大量壞賬之后,信用評級機構才遲遲作出反應。7月,穆迪與標準普爾52億美元和73億美元的次級抵押貸款債券降級,但這只是近年發債的一小部分,相對于來勢洶洶的次貸危機,評級機構的動作太遲了。
除了評級機構,投資銀行也備受投資者非議。“投資銀行為了自身盈利,不惜降低標準把抵押貸款債券推向擔保債券市場,”朱青浦說,“投資銀行也不愿意承擔次級抵押貸款的風險,他們做的是把次級抵押貸款債券推向市場,賺取手續費。”
在這輪危機中,美國主要投行都蒙受不小損失。美國第五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旗下兩只對沖基金幾乎完全蒸發,公司總裁沃倫·斯佩克特已宣布辭職。美國住宅抵押貸款投資公司倒閉后,德意志銀行、摩根大通銀行、美洲銀行、花旗集團、摩根士丹利也跟著受到牽連。
放貸管理松不得
“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危機的根源還是在銀行,”奧本海默基金公司董事總經理李山泉告訴記者。“仔細觀察可以發現,這兩年美國的房價沒有下降多少,但是銷售下降了很多,主要問題是在銀行貸不到款,銀行開始惜貸,因為目前的風險系數變了。次級抵押貸款市場出現問題之后,美國主要的借貸市場也出現了問題,原因是什么呢?銀行害怕了。美國的主要銀行在貸款方面管理太松,對于房地產貸款過多。”
“發放抵押貸款的時候,不能因為市場過熱而降低標準,這是國內需要汲取的教訓,”朱青浦總結說,“在房地產過熱的背景下,貸款銀行爭相發貸,投資銀行搶奪債券證券化市場,造成市場收益率越來越低,為了追求高收益率,銀行投資風險更大的公司,一旦出現問題影響非常大,這是美國的教訓,不要貪圖眼前的小利,不要降低標準。”
(編輯: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