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9月20日評論員文章:我的工作重點之一,就是密切跟蹤國際主流媒體關于中國的報道。近來出現的大量新聞與報道,都是伴隨中國經濟持續增長而來的日用消費品問題。這些大量關于中國的頭條實在令人郁悶--無論是從環境惡化到食品和玩具安全。當然,這些都是我們正在關注的問題。
有些報道盯著那些僅占中國出口產品百分幾的不合格產品大做文章,夸大事實,卻偏偏不提那些(如玩具設計等)對兒童和其他消費者構成潛在傷害的罪魁禍首。還有些報道懷疑中國提高安全和質量標準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卻又忽視一些國家對中國制造的產品使用更嚴厲的標準。還有一些干脆流露出他們對中國人的偏見,在這些文章中很難看到新聞從業者的客觀公正。
在這些狂轟濫炸中,我們要看到大多數問題確實是我們自己造成的,也是我們應該正視并主要依靠自己處理好的問題。但那些聲嘶力竭地叫囂甚至誹謗的,恐怕不是想幫忙之人。
譬如,中國商業在購買清潔生產技術時就遇到了各種噪音和困難。發達國家發展自己的經濟時向發展中國家轉嫁了許多廢物,也輸出了大量的污染排放,但是它們的行為也未被提及。正當我們致力于經濟發展并改善那些日均收入低于2美元的數以百萬計人群的生活時,高新科技卻將中國的發展置于全世界關注之下,衛星圖像清楚地顯示出我們今天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盡管中國人均溫室排放量僅僅是美國人均排放量的四分之一。我們不能指責別人,最簡單不過的原因就是中國的水、土壤和環境污染日益嚴重,促使我們應該立即采取行動,解決經濟增長中的惡性循環和生態惡化。中國環保局副局長潘岳指出,“環境問題壓力巨大,我們不能等出了問題再解決,因為這關系到中國社會的穩定、和諧,關系到國家的持續發展和人民健康。”
略讓人振奮的是,還有一部分海外研究人員和記者不是帶著有色眼鏡看中國,因而他們較清晰地認識到我們中國人正在努力應對發展中的嚴重挑戰。上周,托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的作者),從中國東北遼寧省的港口城市大連撰文,他就正確地指出了中國正在全力關注它的內部問題。本周二,一位澳大利亞研究人員來到我的辦公室,告訴我他要寫一篇文章,講他所發現的一些中國科學家對以“跨越錯誤式的戰略”來進行環境與經濟發展的研究。當前我們必須要有緊迫感。我們沒有必要抱怨西方國家對我國設置的技術壁壘,而是應該開始我們自己的探索,尋求提高能源效益,清潔產品技術以及綠色經濟政策的廣泛創新解決方案。就像鄧小平先生所說過的,“我們要好好地把自己的事情搞好”。(《中國日報》總編輯助理 國際部主任 黎星 編輯 張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