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作為本年度諾貝爾獎的頭炮,醫學獎于北京時間10月8日下午5點半公布得獎者。
“每逢佳節倍思親”,每逢諾貝爾獎發獎時,總激起國人對諾貝爾獎及整個科研機制的思考。對于國人的諾貝爾情結,你可以不理解,但你不可以不正視。
這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文明史的民族,走向自信的開始,亦是實現大國夢想的起點。故而,與其說國人關注諾貝爾獎倒不如說關注民族的尊嚴與未來。此時此刻,依然回避不了的一個問題是:諾貝爾獎距離中國到底有多遠?
應該說,已經不遠了。近日,科技部提交了中國科技實力報告,詳細披露中國科技實力的“明細清單”。清單顯示,中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科技人力資源大國。目前,科技人力資源總量約為3500萬人,居世界第一位;2006年中國研究開發人員總量為142萬人,僅次于美國,居世界第2位。科技投入規模不斷增長,投入強度持續提高,已經成為全球研發投入的一支重要力量。2006年,全社會科技支出經費總額4500億元,全社會研究開發支出總額3003.1億元,居世界第5位;研究開發投入強度達到1.42%。
這一組閃亮的數據,揭示了近年來中國科技實力的強勁增長。也正是從這一意義上說,中國與諾貝爾獎的距離,從來沒有如此接近過。
然而,優勢未必化為勝勢,距離如此之近,未必就能親吻諾貝爾獎。中國科學院院士、天文學家王綬綰曾表示,“我國目前對三四十歲的年輕科技人才給予的支持是得力的,從人員素質、課題水平,到支持強度、項目數量,較一些發達國家都并不遜色。”一邊是國家強有力的支持,一邊是在以諾貝爾獎為代表的重大科學成就上的落后,這才是最值得反思的地方。
斷裂在哪里?王綬綰先生認為,主要歸咎于學術機遇與學術環境上的差距。而這種差距,首先表現于應試教育機制的摧殘。雖然說應試教育較好地實現了公平,也的確起到了選撥人才的作用。但是,應試教育對科學人才的摧殘也是極其明顯的。千里馬從來都有,但在應試教育下,千里馬們過早地背上了沉重的分數枷鎖,導致方向不對、跑的不快。這也是中國青少年在奧賽上常常披金戴銀,但到了成年卻“泯然于眾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其次,表現于學術領域的非學術化。如果說學生為了分數而努力,那么科研工作者則為了論文而奮斗??茖W家往往是很純潔的,為論文而忙碌的科學家,則有了太多功利;并且在對論文的追逐中,必然犧牲掉對學術本質的追求。“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很多時候,科研工作者也未必想如此,可在非學術化的學術領域,有時只能無奈接受。
如果不解決這兩大問題,諾貝爾獎只能是一個奢望,所謂中國與諾貝爾獎的距離,也只能是空談。而“空談”是很有可能“誤國”的。
(來源:中國網 作者:毛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