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英文《中國日報》10月18日評論員文章:據媒體報道,一名英國男子試圖給正在倫敦大英博物館展出的兩件兵馬俑帶上口罩,以示對中國環境污染的反抗。
和很多西方人一樣,他并沒有認識到或者羞于承認這樣一個事實:西方國家的人均溫室氣體排放量是中國的四倍。
為了以相對便宜的價格滿足他們追求便利、豐富和高質量的生活,他們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中國和其他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
他們的衣食住行、孩子的玩具、辦公室的電腦和其他電腦周邊產品等這些都是以大量消耗發展中國家的土地、水和其他自然資源為代價的。
新經濟基金會政策總裁安德魯·西蒙斯在其最近的一份報告中指出,中國已經成為英國“環境的洗染坊”。
盡管西方發達國家指責中國等一些發展中國家污染環境,但是它們長期以來倡導的這種高消費生活方式遠遠比發展中國家對環境的影響更大。
他們對環境的污染比發展中國家多得多,從工業革命的時候就開始了。直到上個世紀中葉他們才開始直面污染和環境破壞這一問題。
我曾經聽到一些美國人和日本人說,就在不久以前,他們國家很多城市如東京和匹茲堡就為污染問題所困擾。
然而,我們沒有時間去相互指責,因為我們的家園,我們生活的星球不能再以過度消耗地球自然資源這種方式來實現所謂的人類社會的發展。
胡主席在十七大報告中號召建立一個能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的生產結構、增長模式和消費方式。盡管有些西方人對此心存疑慮,但是我相信,大多數中國人是認同胡主席這一號召的。
很多中國人如今認識到,現在該是我們調整以前那種只求經濟和人均收入增長的發展模式了。我們必須開始思考生產和發展給生態環境帶來的影響。我們甚至應該弄明白,當色彩嬌嫩的水果蔬菜捧到外國的餐桌之前到底浪費了多少水資源;當鮮美昂貴的蘑菇從中國(的云南)不遠萬里飛躍東海來到外國的餐桌前有耗費了多少燃料。
這些就是西蒙斯在他報告中提到的“嵌入式的碳”, 也就是購買某種產品,但并沒有承擔制作該產品所排放的污染。我們應該關注他的這種提法。
我們知道,污濁的空氣、骯臟的河流以及被污染的食品給我們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造成了很大的危害。我相信,所有的中國人都不愿意看到我們土地繼續被發達國家用來當作“環境洗染坊”。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需要國際社會的密切配合,包括改變我們生活習慣。
我們中國人正在調整我們的發展模式,但是我們也想問一下西方人:是否你們也愿改變那種高消費、高浪費的生活方式。
(來源:《中國日報》評論員 黎星 編輯 張峰 蘇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