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尼古拉·薩科齊出任法國總統后頒布的第一個命令,是強制要求全國高中生閱讀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期法國反納粹小英雄居伊·莫凱的絕筆信。他希望通過這一舉措,讓青少年學習莫凱熱愛祖國、反抗壓迫、勇于犧牲的精神。
但此舉在10月22日莫凱遇害紀念日到來之際,遭到法國不少教師、史學家及黨派人士的批評。(據10月24日《北京晨報》)
出于愛國傳統教育之目的的強制閱讀令受到了強烈批評,這在我們看來可能是一個讓人意外的消息。除了法國史學家對莫凱到底是不是“作為法國抵抗力量成員”而爭議不休,以及有關專家擔心這封措辭激烈的信會對孩子們的心理構成潛在威脅等原因外,對于我們而言,法國教育界對薩科齊總統的批評可能更值得關注。
報道指出,一些教育界人士認為,總統無權規定教師的教學內容。巴黎歷史教師皮埃爾·阿爾貝蒂尼在法國《世界報》上發表的文章中寫道:“雖然我尊重這位年輕人的事跡,但我不認為總統能命令我教什么。”
總統無權規定教師的教學內容,哪怕這一強制閱讀在法國不乏支持者。這可能是另一個讓人意外的消息。其中,總統在未經法國國會投票形成決議的前提下,就擅動權力,以命令的形式強制學生閱讀,是一個根本原因。愛國教育本身也許沒錯,但程序正義更加重要。
事實上,在2005年,法國決定把《馬賽曲》列入教學課程的內容之前,就曾經有過持續20年之久的爭議。早在1985年,當時的教育部長吉恩·皮埃爾就建議把《馬賽曲》納入課程內容,以此來強化“國歌就是共和國象征”的重要性,但他的建議并未得到廣泛支持,一些批評家認為國歌只是一首“戰斗的歌曲”,是“憎恨外國人的產物”。最終是國會投票通過決議,《馬賽曲》才得以進入課堂。
其實,相對于愛國傳統教育,法國更加重視對學生的現代公民教育。法國學校通過教學活動、課外活動、與校外教育機構合作和互聯網等多種途徑和形式向學生傳授諸如平等、民主、權利和義務之類的價值觀,旨在培養能夠積極參與社會生活的合格公民。而且從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的共和國教育至二十世紀密特朗時期的教育改革,都可以看到公民教育在課程表中的分量。這也是法國社會目前所關注的教育焦點之一。
政府不能夠決定學生學什么,也的確是西方一些國家通行的準則與基本的教育理念。這正是旅美華人林達夫婦在一篇題為《用靈魂的力量抵御暴力》的文章中介紹過的:在美國,聯邦政府是無權干涉老百姓要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的。所以,從一開始,教材的選用、課外必讀書籍的選擇、考試的范圍等等,都是由每個學校的校管會決定的。那么,校管會又是從哪里來的呢?是學校所在地區的居民們選舉產生的。這也就是為什么當路易斯安那州決定將介紹美國第一位總統喬治·華盛頓的有關章節從該州學校的歷史教科書中刪除的時候,大多數人僅僅一笑置之的原因。愛國教育當然是必須的,但除此之外,教育更主要的應是出于健全的公民教育之目的。因此,教育本身應當具有獨立性。這種獨立性,必然因為尊重個性而包容,崇尚自由而多元,換言之,它除了依附獨立、個性、自由之外,不再依附于其他的東西。那么,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要有相應的體制保障。
法國教育內容調整要驚動國會,美國教材必須由校管會決定,正在于此。我們注意到,隨著對我國近年來多次有關教材內容調整的關注,一些有關教材改革程序的意見日益清晰。同時,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推進,一些類似美國校管會的制度也被一些試點地方引進。如10月23日《揚子晚報》報道,南京63所試點學校將全面建設校務委員會。委員會將對學校提交的議題進行決策,形成一致意見后作出決定,“關于學校的舉措,如果校務委員會中家長一律反對,就是校長也沒轍。”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楊耕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