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2008年已經過去了一大半,回首過去的大半年,物價飛漲,股市一跌再跌,全球經濟只可以用慘淡經營來形容。也正是在這段時間里,次貸危機、高油價和高通脹成了普通百姓耳熟能詳的三個經濟名詞。
金融市場震蕩致全球損失數千億美元
去年夏天,美國次貸危機全面爆發,并迅速從房貸市場蔓延到其它金融領域影響到美國的實體經濟,并引發全球主要金融市場的持續動蕩。次貸危機宣布了美國房地產泡沫市場的終結,也對未來若干年世界經濟走向影響深遠。
次貸危機的爆發,源于美聯儲連續降息,實行寬松的貨幣政策。受此影響,房地產市場開始迅猛發展。推動這一現象的最直接因素就是貸款機構的次級房貸計劃。它主要針對無法申請到正常貸款的低收入人群。2007年夏天,形勢轉變,房價下跌、銀行回收房越來越多,次貸鏈條開始斷裂,次貸危機愈演愈烈,引起世人關注。
2008年次貸危機進一步蔓延和深化。3月,美國第5大投資銀行貝爾斯登宣布出現流動性危機,最終被摩根大通低價收購。雷曼兄弟、花旗銀行這些曾深度涉足次貸領域的金融機構如今都在艱難度日。
7月,美國最大的兩家住房抵押貸款融資機構———房利美和房地美陷入困境,帶動紐約股市大幅下挫,進入漫漫“熊市”。7月11日,加利福尼亞州的印地麥克銀行遭瘋狂擠兌后宣布倒閉、被美國聯邦儲蓄保險公司接管。隨后,位于內華達州的第一國民銀行和位于加州的第一傳統銀行也相繼關門大吉。至此,今年以來美國已有7家銀行破產。
如今,在次貸危機的陰影下,美國信用卡欠款越來越多,失業率上升,民眾對未來生活的信心下降,購買商品趨于保守。對于企業主來說,要貸到款也越來越難。失去了信貸的支持,經濟的增長就缺乏足夠“燃料”,整體經濟活動也將受到極大抑制。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經濟學家預測,次貸危機有可能向更廣泛的房貸領域、汽車貸款、學生貸款、信用卡等領域演變,進而進入實體經濟和服務業,這將進一步加大美國乃至全球金融動蕩的風險。
加上原油、糧食及其他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引發的全球性通貨膨脹,美國的次貸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了嚴峻挑戰。數據顯示,在過去一年中,全球與次貸相關的資產減計和損失已達到4690億美元。
為了應對次貸危機,美聯儲使出了各種招數。除了連續降息外,它還和歐洲央行、日本央行等聯手,頻繁向金融市場注入巨資,防止資金鏈條的斷裂和危機擴散。美國政府也給老百姓直接發錢,來刺激消費。7月30日,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總額達3000億美元的房市援助法案。
7月29日和30日,美股連續兩天大幅反彈,金融股呈領漲之勢。《華爾街日報》30日分析稱,投資者試圖判斷出華爾街信貸危機是否真的已臨近尾聲。美林公司28日宣布,計劃出售超過300億美元的抵押貸款資產并發售85億美元股份,以增強資本實力。投資者將此舉視為金融公司化解眼下難局、重獲穩定收益的必要舉措。一些人希望,美林新計劃的結構可以作為其他公司的效仿藍本。
不過,7月28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卻指出,美國房地產衰退還未到盡頭,消費者和銀行正在惡化的信貸狀況可能拖延美國經濟放緩的時間。
“第四次石油危機”魅影若隱若現
今年1月2日,國際油價就突破每桶100美元的心理關口。在短短半年的時間里,國際油價節節攀升,并最終于7月11日,創下每桶147.27美元的紀錄高位。盡管國際油價近期出現大幅回落,但是無人知曉,國際油價的未來漲勢是漲還是跌。
受全球供求、結算貨幣匯率、地緣政治、經濟前景、氣候變化以及股市行情等因素的影響,國際油價走勢具有很大的不確定性。
近年來,世界各國對石油的需求增長始終強勁,但石油供給上的一些限制制約了產量進一步增加。這使得即便只是小的供應中斷,石油市場也會發生震蕩。除了商品因素,金融因素也在推波助瀾。美元持續貶值直接導致油價上漲,而次貸危機爆發后,國際游資紛紛逃離股市,涌入包括原油期貨在內的商品市場,吹出油價“泡沫”。
如今,高油價已成為引發全球性通貨膨脹的一個重要因素。以石油為原料或燃料的航空、航運、汽車運輸、石油化工等行業最先受到油價飆升影響,這些行業又把壓力轉移給下游行業,其它行業也隨之產生物價連鎖反應,最終導致整體經濟運行成本提高。油價的走高,還導致對生物能源的需求急劇增加,進一步推高糧食價格和通脹水平。今年上半年,全球已有25家航空企業因難以負荷油價成本而破產或停止運營。
國際油價居高不下對全球經濟的破壞是顯而易見的,甚至“第四次石油危機”的魅影已若隱若現。最近,從歐洲到亞洲,從航空業到運輸業,從漁民到卡車司機,頻頻出現罷工、游行和抗議浪潮。國際輿論認為,一旦危機爆發,處于高速發展時期且原油依賴進口的國家必然首當其沖受到重創,而依靠補貼抑制國內油價井噴的中國或許會成為最大受害者。